{SiteName}
首页
鞋带分类
鞋带特点
鞋带用途
鞋带优势
鞋带介绍
鞋带发展

评价一个大姑娘的好坏,原来看这绿杨夜

■丁永康我老家在江都宜陵南一带,老家的女性往往练就三项过硬技能:擀面、摊饼、纳鞋底。评价一个大姑娘的好坏,人品长相之外,这三项技能咋样也是一条重要的指标。有一个说法,看一个姑娘怎么样,能不能娶进门当媳妇儿就看她为男人做的第一双鞋,擀的第一碗面如何。聪明的大姑娘会在新女婿第一次上门的时候悄悄地在门槛后面撒一层薄薄的灰,待小伙子留下脚印量下尺寸来为未来的男人做第一双鞋。也有那眼力劲儿超凡的姑娘趁端茶送水之际偷偷地瞄两眼,用手指暗暗地比划一下,然后心中便有了数。新鞋做好了,托人送给小伙子一试,不大不小、不肥不瘦正合适。于是见者无不交口称赞:真是一个贤惠的好姑娘,有钱没钱赶紧娶来过年,准没错。我母亲的娘家在郭村塘头,母亲对于擀面、摊饼、做鞋无所不精。母亲有一本厚厚的书专门用来夹鞋样子,东家姑娘西家大婶儿,不管看见谁得了新式的鞋样,定要讨了来照着剪几张夹在书里,日积月累多得数不胜数。做鞋分纳鞋底子、做鞋面子、绱鞋三个步骤,其中鞋底、鞋面都要用到“鞋骨子”。把一家老小穿不上身的破衣烂衫搜罗一番,洗、拆、剪成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布头,再卸下一块门板,用面粉打上一盆糨糊,拼拼凑凑把事先预备好的破布头一块一块、层层叠叠地糊在门板上,晒上几个好太阳,“鞋骨子”就做好了。鞋底的“骨子”要厚一些,鞋面则薄一点。接下来就是下料——从书里挑出大小、样式合适的鞋底、鞋面的样子放在“骨子”上依样画葫芦地剪下备用。鞋底通常有三层“骨子”,考究一点每层都“滚”上白边儿,马虎些的只最上面一层“滚”上白边即可。鞋面也要“滚”边儿,还要再蒙上一层新布,各种颜色、料子的都有,五花八门。母亲的鞋以黑色、红色为主,布料通常是棉布,也有灯芯绒的,棉布做单鞋,灯芯绒做棉鞋。单鞋有带搭绊的,方口松紧的;棉鞋分“一脚蹬”的,“两截头”系鞋带的。纳鞋底子是一项耗时费力的活儿,所以一年到头妇女们总手不停歇,茶余饭后纳,上工间隙纳,闲聊开会时纳,日光下纳,灯光下纳,很辛苦。鞋底子太厚,加之里面刷了糨糊,针很难扎进去,所以戳进去时要用顶针,拔针时要用镊子。母亲不喜欢镊子,她习惯用牙咬。有一年,村里办了个妇女扫盲识字班,全村年轻妇女集中到一户房梁上吊着一盏白炽灯的庄姓人家,由一位代课老师教识字。母亲带着我和她的鞋底子去“上学”,她每扎一针要先在头发上擦一下,据说沾了头油的针滑溜一点。扫盲班结束,母亲字没认识几个,却纳好了不少的鞋底子。做鞋面乏善可陈,不说也罢。绱鞋是个技术活,弄得不好就歪了不好看。鞋面有明绱、暗绱两种。明绱边朝外,针脚外露;暗绱边内收,看不见针脚。母亲的鞋大多明绱,因为暗绱需花钱请鞋匠师傅完成,没有专门的工具自己是弄不成的。我们村上唯一的鞋匠叫“老四贵”,只有到年关岁底他的绱鞋生意才会好起来,平时的生意淡得很,谁愿意没事花那几个冤枉钱呢。我亲眼所见,他活儿做得特地道,手艺不赖。终于到了年关岁底,母亲打开柜子取出大大小小的一堆鞋,一家老小人脚一双。小孩长得快鞋照例要大一些,穿的时候里面要塞点棉花,否则松松的走起路来不跟脚。也有给亲戚的,我那去世的堂兄临终之时就念念不忘母亲的新鞋,他说:“三娘对我最好,每年过年都要给我做一双新鞋。”堂兄从小就没了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yinjij.com/jznz/1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