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黄耆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药理作用(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天津医药杂志》(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中成药研究》(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脾胃论》卷中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功能主治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功能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功能主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处方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七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功能主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功能主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用法用量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录《种痘新书》卷九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摘录《杏苑》卷三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处方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功能主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种福》卷四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功能主治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功能主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别名补中利水汤
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用法用量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摘录《胎产指南》卷七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功能主治升清降浊。主体虚冒风发肿。
用法用量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摘录《一盘珠》卷三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摘录《嵩屋尊生》卷八
《活幼心法》卷四: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8分,蜜炙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摘录《活幼心法》卷四
《内外伤辨》卷中:补中益气汤别名医王汤
处方黄耆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酒洗)3分,白术3分。
药理作用①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②对实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3:20):本方对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用法用量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下元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临床应用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剂愈。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六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处方人参、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炒白朮1.5~3克、陈皮1.5~3克、当归1.5~3克、升麻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
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
(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胃肠的蠕动减慢,没有力量,表现为:饭量小,吃点东西就感觉堵得慌,不易消化,很长时间以后打个嗝,还能闻到自己吃饭的味道。
(3)中气下陷还会影响到脏器的功能。脾主升清,除了将运化后的清气送给心肺、头目,还会借助上升的力量保持体内脏腑的位置。如果脾气虚了,中气下陷,就会出现脏器的下垂。比如,胃肠内的食物,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正常地走完整个消化过程,但是现在因为中气下陷而固持不住,很快就泻了出去。长期腹泻的人会出现直肠或者肛门的脱落或者脱垂,这些人在排便后需要用手托着才能回去。也有的人出现胃下垂、肾下垂或子宫脱垂等。
有的患者在出现脏器下垂之症后,通过外科手术为这些脏器复位,虽然表面上脏器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但这种解决办法还不够。类似肛门括约肌、胃的平滑肌都属于一些肌肉,脱肛或胃下垂的原因是这些肌肉失去了动力和弹性,而这种动力和弹性就是中医讲的气。
为你提补中气补中益气汤,顾名思义,本方是补中气、补脾胃之气的药物。为何有提补中气的效果呢?来看一下它的组成吧。
人参不必多讲,众所周知,这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黄芪能益气固表,所谓的固表是指可加强人体体表的防御系统。比如,有的人易出虚汗,还易感冒,这时就可以用生黄芪的固表作用,黄芪加上白术和防风,就是玉屏风散。另一方面,黄芪是补气而升的,所以表虚不固、气浮于外、外科的疮疡久溃都会用到它。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主药,就是根据它的这两个特点,所以用量也比较大。原方中,黄芪用到了一钱,其余的药只用几分,不过到了现在,有的医家在开汤药时,黄芪都用到几十克,甚至上百克,效果不错。大家在购药的时候要注意,生黄芪和炙黄芪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生黄芪可以大量使用,但是蜜炙黄芪容易生热,所以用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
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的功效,李杲认为黄芪与人参和炙甘草一起可组成消除烦热的圣药,这里的烦热是因中气不足而产生的虚火。白术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药物。黄芪与方中的“三君”(人参、甘草、白术)共同发挥其健睥补气的功效。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互生的,机体在气虚的同时,也会出现血虚。因为补气要用甘温之药,所以补血药也不能选用寒凉和滋补药,此处选用的当归,可让全方的配伍还保持甘温。
补中益气汤既然是补气之药,为何方子里面还加上了陈皮呢?原来,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补多了,人体也承受不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这时稍微用一些理气的陈皮,在补气的基础上调整气乱,恢复气本身的升降,让清浊之气当升则升,当降则降。
虽然用了以上这些补气之药,可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中气下陷,这个下陷如何解决呢?
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上了小量的升麻和柴胡。其中的升麻是升阳明胃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别小看这两味药。二者可令脾胃的功能强健,脾胃强健自然可以生气,而且,通过升阳的药,清阳之气可以更好地上行,浊阴液就自然下降。
有的痔疮患者,在用痔疮药的同时配合服用补中益气汤,结果痔疮就开始往回收。这是因为补中益气汤有补气升阳的作用,所以能固摄,治疗这些脏器下垂的疾病。总之,凡是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肠胃功能减弱,甚至是气虚的出血都可以考虑服用补中益气汤来调补一下。
文弱书生多脾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很多刻苦钻研的人,大多身形消瘦,这可能与长年的劳心劳神损伤脾胃有关。中医讲,脾主肌肉,脾气足的人肌肉会有弹性、丰满,相反,脾气虚的人往往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对于这样的文弱书生,也适合服用补中益气汤。
劳心劳神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脾胃功能的呢?
《黄帝内经》里说:“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这里的“思”是思虑、思考的意思,思虑过度,就会伤害到脾。正常的思考、工作和学习,属于“思”的正常范畴,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但是过度的“思”,则会导致身体的失衡,对健康是不利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中也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的老总,位置高高在上,很多文件都需要他亲自批示才能执行,表面看起来他拥有很大的权力,殊不知,在签字的同时要付出的思考很多,因为面对着那些可以决定盈亏的文件,签字常常意味着自己在商海是否会触礁。尤其是对于那些企业的掌舵者,几乎不容丝毫闪失,故而在做决策时会反复推敲、掂量,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地思考。企业的高层如此,普通员工也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需要为工作殚精竭虑。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他们必然会因为伏案久坐操劳,引起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继而出现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失眠健忘等症。而且,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精神高度专注,血自然就会往头上走,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时间久了。难免会得脾胃病。
因此,对于那些因为劳心劳神而体型瘦弱的白领们,不妨看看自己的症状是否和补中益气汤相应,通过服用这一药方改善自己脾气虚的体质。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
(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克、当归0.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朮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李东垣原方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是参考薛立斋及吴仪洛二氏之意拟订的,临症时请斟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1~2.5克,即使余药加至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病属内伤,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东垣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朮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中虚得补,元气恢复,诸症自愈。赵献可曾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医贯·后天要论·补中益气汤论》)
补中益气汤原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内生虚热,病状类似伤寒之证而设。此证实属气虚发热,切勿用治疗伤寒的汗、下之法去治。故《医贯·主客辨疑·伤寒论》中说:「若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东垣《脾胃论》,与夫内伤外感辨,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证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一方为主,加减出入。」由此可见,内虚之人冬季受寒而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时,可用补中益气汤加些麻黄,脉浮缓有汗者,可加桂枝、白芍。但后世医家皆把此方用为调补气虚之药,是采取本方配伍之妙和调补中焦阳气的功能而变化运用的。确有许多阳虚、中虚之证,得用本方而治愈。用本方为补剂时要知道此为治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而不是治清阳不升的。
我常用本方加蔓荆子、川芎治疗气虚头痛;加藁本、细辛、吴茱萸治疗头脑中疼痛或空痛;加羌活、防风、威灵仙、海桐皮治虚人感受风湿而周身疼痛;加茯苓、益智仁、肉豆蔻治疗久泄;加白芍、甘草、吴茱萸、乌药治中虚腹痛;重用当归再加熟地治因中气虚而致的血虚(包括各种贫血);重用人参(或以党参10~15克代替)再加茯苓、枳壳(15~30克)治由于脾失健运,中焦清阳下陷而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症见身体软弱、面色萎黄、腹部发坠感、饭后腹胀倒饱等);加青蒿、银柴胡治疗青年女子西医查不到原因的低热症候群中医辨证属劳倦伤中内生虚热者。本方不但可治脾胃气虚,亦可调补心、肺、肝二脏。如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苑、旋覆花等,可治肺气虚而气喘、咳嗽,此乃符合《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的治则。加香附、厚朴、青皮、蔻仁,可治肝气郁而致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此寓有《内经》「木郁达之」之意。五脏之中惟肾虚者不可用此方。
本方去陈皮、当归、柴胡,名举元煎(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须升补元气的证候。去人参、白朮、甘草、陈皮、当归、加知母、桔梗名升陷汤(张锡纯方: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呼吸似喘或气息将停,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东垣调治中焦的方剂除补中益气汤外还有调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顺气汤等。这些方剂的作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须掌握它们的主治特点方能很好地运用之。一般说,调中益气汤(本方去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治脾胃不调之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食入反出等症。益胃升阳汤(本方加炒黄芩、炒神曲)为血脱者益其气的方剂,主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及食少、水泻等症。
升阳益胃汤。主治脾胃虚弱而倦怠嗜卧,时值秋令,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口干,心不思食,口不知味,二便不调等症。升阳顺气汤(本方去白朮加草豆蔻、神曲、半夏、黄柏)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者(方中升、柴辛甘升清气,清气升则阳气顺;
黄柏苦寒降其浊,浊降则阴气顺;
参、芪、归、草补其虚,虚补则正气顺;
半夏、陈皮利其膈,膈利则痰气顺;
草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则谷气顺,故名升阳顺气汤)。
补中益气汤则主用于饮食劳役伤其脾胃,清阳下陷,内生虚热,状类伤寒或疟、痢久不愈者。细细体会其中的异同点,会对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有所帮助。
近些年来,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做实验,证明它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收缩作用,并能调整小肠蠕动及恢复肠肌张力的作用,对营养机能是有直接影响的。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协同作用,并能增加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如去掉这两味药,本方对肠蠕动的作用随即减弱。若单用这两味药,则无以上各种作用。可见在临床加减运用本方时,不能把升、柴全部去掉,如去掉这二味药,则失去本方的特点,而成为其他方剂,不可不知。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再下来的橘皮是“不去白”的,因此不要用橘红,现在一般称之为陈皮。主要是用来“导气”,“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并且病人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就是用上黄芪、人参之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补不进去的胀气现象,陈皮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至于用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以处理木克土的问题,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唯有用到白术的时候,说是“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但为什么要这样用,李东垣就没有作进一步的解说了。按白术健脾而助脾气升,胃气随之得降而热除。至于“利腰脐间血”,白术的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其实白术以治湿为主,“原是利肾中之湿”,然后才是间接的“利腰脐间血”。其实主要是脾虚则湿盛,于是就必定会考虑到用白术来处理,至于这些水湿是在脐附近还是在腰间,都在白术的药理范围之内。
在《内外伤辨惑论·立方本指》中有提到“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但临床上遇到的病人,多数都不属于“始得之证”而已经是延误很长的一段时间的了,为了更大范围地可以用到补中益气汤,这才在正规的方药中没有将此二味药列入。
补中益气汤好像可以很广泛地应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益更少,很多时候病人的证状明明很符合中气不足或者气虚下陷的证,但用补中益气汤的结果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因素。第一就是药量的问题,原方所用药量非常的轻,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十克左右,虽然其中的药量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能超出原来的三倍。第二就是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再晚也应该在午时之前,因为整个药方是以升为主的,最好对应天地的阳升阶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脉证相符。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有提到:“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总结起来就是:右脉大于左脉,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脉,或脾脉独大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甚至有时会见到代脉。此外,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在这里我再加一条:舌苔黄而火气大者不可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