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年()王维德字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以祖遗之秘,精制药石,阴阳立论,临证万无一失,世称“全生派”。王洪绪善易卜、老庄、长生之学,精外科,又擅治内妇儿科之疾,誉重医林。三百年来,经其传人毕法、许克昌、邹五峰、马培之、李前等继承发扬,全生派影响深远。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慢性病变,临床多发现于:淋巴结节、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皮肤等处结节病变。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善用“白芥子”治疗结节病。朱老认为,“结节病”此当属“痰核”“痰注”范畴,如朱丹溪说:“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故其治疗当以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白芥子、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蚕、薏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葎草等。夹瘀者加赤芍、炮穿山甲、当归、土鳖虫、露蜂房;夹气滞者加青皮、陈皮、姜黄;阴虚者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肾阳虚者加鹿角、淫羊藿、熟地黄、巴戟天等。
白芥子的功效很早就得到了中医的认可,汉代《别录》把白芥子归列为“上品”,认为它能:“主胸膈冷痰上气,面目黄赤”。这个说法也得到了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等诸多名医的认可。
南朝陶弘景说它:“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唐代孙思邈认为:“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白芥子“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进一步证实药效:“利气豁痰,除寒暖中,主筋骨腰节”。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认为,白芥子“搜剔内外痰结,及寒痰、冷涎壅塞者有殊功”;明末的贾所学在其著作《化义》中提到它“专开痰结,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本草求真》中说道:“白芥子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留滞之弊”。
全生派中医外科名方“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胶、炮姜、白芥子、甘草组成。白芥子为方中主药,认为开痰散结,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肋,非此不通”。清代,白芥子的功效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证,认为它是祛痰又不给身体留隐患的中草药。
结节病治疗病程较长,非短期内所能见功,故医患均须识“坚持”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