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我们肩上背负的责任重在,必须小心谨慎地了解可能可能会泯灭孩子精神的原因,并要融入孩子的世界。——蒙台梭利我的机构曾经开设过作业班(针对中低段小学生),那些孩子大部分是写作业习惯极其不好,家长实在管不了了才送到我这里来的。这大部分孩子中的绝大部分来到我们这里后,没过多久就能又快又好地写完作业,家长都觉得我十分神奇,所以我的招生工作完全靠口碑,这一点一直让我觉得骄傲的,尽管实际上我没有做更多更复杂的引导工作来“改造”孩子。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只是和每个孩子做了计划,他们按照计划执行,我按照计划监督。我尊重他们,在他们觉得可以的时候才会去检查作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讲一讲难点,及时做出鼓励,在恰当的时候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反正在这里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在做主。为什么孩子在我这就能变成家长希望的样子呢?应该不难看出,是因为孩子身边陪伴的那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改变了。想让孩子变好,需要先改变的是陪伴在他身边的成人。在我机构中有两对母子,对比特别明显。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在同一学校、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父亲都因故去世。对另一半的离去,两位母亲刚开始都比较消沉。A母亲简直是现实版的祥林嫂,所有家长都知道她悲惨的遭遇,也几乎所有人都曾见过她崩溃大哭。B母亲则比较含蓄,她几乎不怎么出现,似乎是想用工作的忙碌掩盖悲伤,所以即使本职工作轻松且赚钱多,但她依然兼了好几份职。A母亲把所有注意力和爱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连另一半那份也加上了;B母亲一直忽视孩子,仿佛见不到孩子就不会想起失去另一半的难过。结果两个孩子行为表现、学业成绩都特别差。每次大小测试的成绩单下来,A母亲像天都塌下来了,B母亲则从来不在意。每次看到两个孩子麻木的表情我都十分心疼,孩子真的是无辜的。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免费为我的家长们做家庭教育科普,经常会刻意与两位母亲接触,希望让她们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B妈妈的对家庭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也许是在了解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自我疗愈方面的内容,感受到自己能从中得到自我救赎,所以她慢慢接受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观念,她的接受体现在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和行为上,亲子关系明显越来越健康。现在孩子已经6年级了,她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像亲密无间的朋友,她愿意倾听孩子的话,很多时候还觉得十分有道理,三五不时地还要在朋友圈分享孩子对某些事情的想法。总之,无论是她还是孩子的状态都越来越好。A妈妈正好相反,她觉得家庭教育说得多好都只适合别人家孩子,可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吃那一套,家庭教育在他家完全就是伪命题。她依然在不停向别人哭诉自己的命有多苦,却从来不尝试爬起来,自然,孩子也没能爬起来。现在孩子的状态同之前没什么两样,自私、怕苦、怕难、社交能力差、自控能力差……你可能认为上述两个都是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肯定会更严重,实际这两个孩子身上的教育方式比比皆是,或溺爱、或忽视、或打骂。他们虽然没有被孩子的教育问题“折磨”得嚎啕大哭,却也不怎么优雅、从容。其实家庭教育这件事说难也难,难在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每天都会冒出很多我们无法掌控的念头,更让我们抓狂的是他们非常善于将那些让我们抓狂的念头付诸行动。家庭教育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只需要你当个教练,做好自己,做出表率。要说实用的育儿数据,我想推荐大家读一本书——《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是一本看完让我激动了半天的书,或许它可以帮你实现与孩子的良性互动,让你把家庭教育这件事变得轻松些。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是一位实战派专家,她在实践过程中融合了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书本内容的专业性已经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专业能力),帮助很多家长摆脱了打骂或溺爱的教育方式,用更好的互动方式培养孩子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一个育儿理念《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提到一个育儿理念——三脚凳理论。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认为,就像凳子要有三条腿才能立稳一样,对儿童教育也要秉持三个理念才能有效,即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以及对自我需求的尊重。可惜,很多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却一条都不具备,有些家长几乎从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在追求成绩,孕期要比长势,婴儿期要比好不好哄,大一些要比会不会翻身、爬行、走路,再大一些要比学习了哪些技能,上了学要比成绩,大学要比档次,工作要比工资……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更可怕的是他们在追求孩子成绩的路上早就把自我需求扔掉了,父母哪能有自我需求呢?这简直就是可耻的!了解自身价值观、合理的期望以及尊重自我需求能帮助我们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氛围。有一个人在不知不觉间秉持这种教育观并成功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就是钢琴家郎朗的父亲——郎国任。郎朗父子之间一直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在郎朗小时候因曾因钢琴老师的否定拒绝被气急了的父亲逼着要么从楼上跳下去要么吃下一瓶药。针对这件事网上曾有很多解读,大部分人得出的结论是郎朗的成功源自父亲郎国任严格管理,我也是持这种观点人中的一份子,甚至曾因片面的了解就全盘否定了郎国任的教育方法,直到我读了《郎朗自传》,我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显然,郎国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看中孩子的哪些价值。郎朗的爷爷曾是音乐教师,这对郎国任热爱音乐这件事做了铺垫。可惜时代原因,郎朗的爷爷由音乐教师变成了工人,但郎国任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却没有因此消减。他立志成为二胡演奏家,这是他的梦想,在那个时代、那种家境下,这个梦显得遥不可及。文革耽误了他上学的年纪,恢复高考后他报考沈阳音乐学院时,尽管前两轮考试他的成绩都是第一,但却因为虚报年纪被淘汰,所以梦想成了他的遗憾。郎国任真懂音乐,这是现在很多逼着孩子漫无目的弹钢琴的家长做不到的。虽然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他全力培养郎朗弹钢琴并不仅仅是将郎朗看作实现自己梦想的继承人,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郎朗身上比自己更好的音乐天赋以及对音乐的渴望。郎朗不到一岁就能哼出曲调,最爱哼《大海啊我的故乡》;两岁半的时候就能在看过《猫和老鼠》后立刻弹出片中配乐的主旋律;他因不愿去幼儿园选择自己在家弹钢琴,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瞎玩还自己录音给父母听……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让郎国任意识到孩子比自己要更有天赋,才最终让他决定培养孩子,带着孩子继续追求音乐梦想。在外人看来,郎国任对郎朗的要求太过严格,但实际上以郎朗的音乐素养来说,那些要求是符合郎朗实际水平的。郎朗对练琴这件事喜爱的不得了,甚至在与父亲发生矛盾后还自己加练1个小时,让音乐平复自己情绪。可以说谈好钢琴这个要求既是父亲对郎朗的要求,更是郎朗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郎朗来说,弹钢琴不是在给父亲弹,更是为自己谈,父亲只是与他拥有一样的音乐梦。了解了这些背景,就能知道郎朗的成功是必然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写到“明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父母区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父母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制定计划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会知道该怎么面对孩子的要求。比如,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你提醒,那么若3岁的孩子穿鞋慢的时候,你就应该等一等,而不是俯身替他系上鞋带;孩子刚开始写作业时,你就应该让他自己对作业负责,而不是不停地对他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就像郎国任一样,他知道音乐梦是属于他们父子俩共同的梦想,所以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追梦。题外话:你对孩子身上特质的喜爱是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改变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量表,帮助家长简单测量孩子的特质,你可以隔几年做一次,结果会帮你觉察自己对孩子的价值标准是否已经变了。《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写到“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极有可能将大把时间和经历浪费在无法实现的事情上,而且父母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倍感挫折。”这意味着你能管理好对孩子的期待,就会设定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要求,会意识到你的能力和孩子的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也便不会随意说出:“这么简单都不懂?”这样的话。你会按照孩子的能力制定考试成绩,而不是一直咬定“如果下次考分,我就给你……”要求合理是保证亲子关系和谐的基础,因为它会让你和孩子都时不时地获得成就感,不断为你们各自的自信心充电。就像郎国任与郎朗父子,音乐上的成就满足了两个人的需求,也同样激励着父子俩。《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写到“当人们自身感到快乐、幸福时,才更容易让别人轻松、愉快。”你一定也发现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周围一切都如此美好,阳光是灿烂的,风是温柔的,就连平时觉得嘈杂的人群也变成了让人回归本真的人间烟火。现实中,很多父母把自己全部奉献给孩子,他们忽视自己的内在需求,不断告诉自己那些都不重要,但实际那些被忽视的需求一直躲在被你雪藏的暗处搞事情,让你轻易心情沮丧、自我感觉欠佳,甚至压力山大。更不幸的是,往往你在压抑自我需求时也顺便压制了孩子的自我需求,可孩子并不会轻易就范,他们会或明或暗地反抗,出现你让他快些他偏要磨蹭,你要他写好他偏要写坏的情况。所以,要想日子过得愉快些,想要亲子关系融洽些,就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些专属空间,做些你们各自愿意做的事情吧。解决问题的步骤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都习惯立刻出手平息事态,以求天下太平,然而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都是父母,孩子除了学会有困难找父母之外什么也学不到,所以为了孩子未来的世界能天下太平,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应保持理智,给孩子更多发挥的空间。《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把处理孩子问题的过程调成傻瓜模式,读者们只需要死记硬背往模板上套就行了,模板如下:根据具体行为界定问题——收集数据——探索潜在的解决方案——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简单解释一下。界定问题意味着你要具体明确地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惹到你。(你要练习清晰且具体地描述孩子的行为,这也是表扬孩子或批评孩子的必备技能。)收集数据时主要收集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背景、孩子的年纪以及确定孩子当下的情况造成了谁的困扰。探索潜在解决方案指你要尽可能地找到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邀请孩子参与其中与你共同探索。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指在所有方案中选出最优解,并具体实施。评估解决方案需要你回顾问题解决的情况,从中吸取教训。来,咱们一起看看怎么往模板上套。(最好先自己演练一下再往下看)问题:一个三岁的孩子比较不自觉,每次出门前都需要父母监督才会自己穿衣服,如果妈妈或爸爸不看着她就会坐在一边玩玩具或看书,总之每天大家都因为她的磨蹭迟到。描述问题:孩子需要成人陪伴才能穿衣服收集数据:根据发育水平判断,3岁左右的孩子绝大部分可以自主穿衣服。这个问题既是孩子自己的烦恼,也是父母的烦恼。孩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穿上衣服还可能会被父母责骂,父母因孩子拖沓迟到。探索潜在方案: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孩子穿衣服慢,我们的需求是每天都能轻松地出门,按时上班。基于这些要求,我们可以想出以下办法:让孩子早点起床;延迟父母的上班时间;让孩子穿着衣服睡觉;设置奖励机制,只要孩子能自主穿衣服就她奖励,慢慢养成好习惯;让孩子和父母一起穿衣服;把衣服和孩子放在厨房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妈妈就能边做饭边监督孩子。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以上方案中从长远角度出发,虽然见效没那么快,但设置奖励机制有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所以设置奖励机制为最佳方案。晚上睡前与孩子共同设定奖励机制,向孩子讲清规则,并开始实施。评估解决方案: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自主穿衣服的次数明显增多,该方法可以继续使用。看着简单吧?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这些操作每一步都在考验着父母,每一步都饱含技巧。具体行为界定问题行为的界定相当于定位你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解决办法,让孩子和你都能清楚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描述就是这一步中的关键。描述讲究客观,内容可以包括正在发生的行为,你的感受,行为的影响等。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时的难点是区分现在的烦恼是属于谁的,这一步同样会决定你对解决办法的选择。《论父母的效能训练》一书中提出父母要知道事件中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如果定位这一点也就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办法就有了。通常来说,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中烦恼的归属有三种情况,即孩子的烦恼、父母的烦恼以及不存在的烦恼。比如,你带着孩子在楼下玩,孩子想跟一群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但那群孩子不想让他加入,孩子哭了起来。此时,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属于孩子的烦恼,但没有影响到你,所以你没有烦恼。过了一会,孩子被允许加入,他开心地与哥哥姐姐们玩了起来。这时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你俩都很开心,属于不存在烦恼。玩着玩着,你发现孩子们开始踩水坑,还要在地上滚来滚去,孩子玩得很开心,但你回家还要洗衣服,且这些行为在你看来太不卫生。显然,此时孩子没有烦恼,烦恼是属于你的。探索潜在的解决方案烦恼界定清楚的意义是引导我们“对症下药”。不存在烦恼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是孩子的烦恼,要结合你对孩子的期望制定解决方案。比如你希望孩子独立,那么你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必要时提供适当帮助。如果是你有烦恼,那么要求孩子改变自然只会使事情越变越糟,你更应该尝试从自身改变。首先你可能需要调整自己,检查一下你的价值标准、对孩子的期待、自身的需求,是否因孩子的行为低于你的标准造成了你的不满意。第二,如果是因为环境的问题使得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你的烦恼,你可以尝试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孩子行为对你情绪的影响。比如他可能在电视机前转呼啦圈,让你十分担心呼啦圈会砸到电视,此时你可以让孩子去楼道或者去楼下宽阔的地方玩。第三,通过行为养成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用的方法真的是太多了,《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里写得非常全面。比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yinjij.com/nzff/1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