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及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仍是目前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病因。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或产褥期生殖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其发病率6%。
产褥病率:分娩24h以后的10日内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38℃。
产褥病率的大部分原因是产褥感染,但也包括生殖道以外的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及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仍是目前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病因。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或产褥期生殖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其发病率6%。
产褥病率:分娩24h以后的10日内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38℃。
产褥病率的大部分原因是产褥感染,但也包括生殖道以外的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发热、疼痛、异常恶露为产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状。
生殖道内有大量的寄生菌,这些非致病菌在特定环境下可致病,称条件致病菌。
需氧链球菌是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zui强,播散快、能产生致热外毒素和溶组织酶,引起重症感染,甚至败血症。临床特点为发热早、寒战、体温≥38℃,心率快;强!快!重!急!
大肠杆菌正常时寄生于外阴、阴道,产褥期迅速繁殖产生内毒素,是引起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原菌。
厌氧类链球菌消化道球菌、链球菌存在于正常阴道内,在一定诱因下大量繁殖,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引起异常恶臭味。——最常见!
葡萄球菌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外源性感染,容易引起伤口化脓性炎症;表皮葡萄球菌存在于阴道内,引起的感染较轻;
类杆菌属厌氧G-杆菌,产色素类杆菌等可加速血液凝固,引起感染临近部位血栓性静脉炎。
厌氧芽孢梭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外毒素,毒素可溶解蛋白质而产气及溶血。不仅导致局部炎症,甚至可以引起溶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循环衰竭、气性坏疽而死亡。一般不常见,见了不一般!
支原体、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均可在女性生殖道内寄生,引起感染,但其感染多无症状,临床表现轻微。
(1)内源性感染正常孕妇生殖道寄生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引起的感染;
(2)外源性感染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物品等引起的感染;
(一)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外阴:局部灼痛、下坠、伤口红肿、发硬、裂开、脓液流出;坐位困难
阴道:黏膜充血、伤口脓性分泌物
宫颈:裂伤感染向深部组织扩散,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全身症状:可有低热
(二)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全身表现:高热、头痛、白细胞增高;
子宫内膜炎:大量脓性分泌物,恶露多有臭味;
子宫肌炎:下腹痛、压痛、子宫复旧不良;
(三)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寒战、高热、头痛、白细胞升高(全身症状)
下腹痛伴肛门坠胀(局部症状)
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宫旁一侧或两侧结缔组织增厚、压痛、触及炎性包块,附件区条索样肿物(输卵管)。严重者整个盆腔形成“冰冻骨盆”。(局部体征)
若为淋球菌感染,可在局部形成脓肿,高烧不退,白细胞持续升高,中性粒为主、核左移。
(四)急性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
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
体征:下腹部、甚至全腹部有压痛、反跳痛
腹膜面分泌大量渗出液,纤维蛋白覆盖引起肠粘连;
若脓肿波及肠管:腹胀、腹泻、里急后重;
(五)血栓性静脉炎
厌氧菌侵及盆腔各静脉,促成凝血;
(1)盆腔内血栓静脉炎:
寒战、高热反复发作,产后1~2周多见,持续数周反复发作。
(2)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病变多在股静脉、腘静脉及大隐静脉,表现为驰张热、下肢持续性疼痛,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肿,皮肤发白,习称“股白肿”。
辅助检查:彩超
(六)脓毒血症、败血症
败血症:大量细菌入血并繁殖
脓毒血症:化脓菌感染血栓脱离入血循环,随后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脓肿。
症状: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感染中毒性休克
辅助检查:血培养
病史及分娩经过:产后发热首选考虑产褥感染
全身及局部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妇检、B超、CT、MRT
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原体
1.宫颈分泌物、脓肿穿刺、后穹窿穿刺涂片镜检
2.血培养
3.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
4.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关于产褥感染的来源,错误的是( )
A.孕妇阴道或肠道的细菌
B.妊娠末期性交
C.医护人员呼吸道
D.产科手术器械
E.注射催产素
E
住院产妇,于产后第4天出现寒战后高热,检查下腹部有压痛,恶露臭味儿明显,子宫复旧不良。初步判断该孕妇的病原菌可能为( )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B.β-溶血性链球菌为主
C.产气荚膜杆菌为主
D.厌氧性链球菌为主
E.肺炎球菌为主
D
排卵型功血
一、黄体功能不足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治疗
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萎缩不全)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治疗
有排卵性功血——好发于育龄期妇女
一、黄体功能不足(黄体早死!月经早来!)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排卵型功血患者虽然月经紊乱,但尚有月经周期性。
◇临床表现——周期缩短,月经频发;
◇基础体温双相,但高温相小于11日;
◇常表现为不易受孕或孕早期流产;
◇诊断性刮宫:
月经来潮第一日刮宫见“分泌反应落后2日”
(二)内膜不规则脱落-治疗:
1.孕激素疗法:-肌注黄体酮。
作用:对LH分泌起负反馈作用,改善LH分泌情况,使黄体及时萎缩。
方法:自下次月经前10~14日开始,肌注黄体酮10~20mg,共10天。无生育要求者也可口服单相口服避孕药。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绒促性素)疗法
-肌注大剂量hCG。
作用:hCG促进黄体功能。
方法:同黄体功能不足。
※排卵型功血——对比记忆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早死)黄体萎缩不全(黄体不死)
周期缩短周期正常
经期正常经期延长,可8~10天
黄体期短,不易受孕易流产出血量多
双相,高温相短,多不超过11天双相,高温相下降缓慢
月经前夕内膜分泌反应不良经期第5、6天,仍然见分泌反应
典型主诉:每次都提前1周,
经期还是3~4天。典型主诉:月经仍每月一次,可一次就是10来天!
※刮宫时间选择:诊断目的不同,刮宫时间不同
1)是否排卵,或黄体功能如何:应在经前期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刮宫。(有分泌期→有排卵);
2)怀疑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需在月经第5天诊刮。
(如有分泌期改变,提示黄体萎缩不全);
3)为尽快减少大量出血、排除不全流产、内膜癌等,可随时刮宫。(止血+送病理);
4)疑有宫颈管病变或确定子宫内膜癌是否侵犯颈管时:分段诊刮。(分别送病理)。
对于黄体发育不全,哪项不恰当
A.月经周期缩短,往往伴不育
B.经前诊刮: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
C.基础体温双相型
D.黄体期短,约10天左右
E.经前查宫颈黏液见羊齿状结晶
E
A.经前诊刮,病理:增殖期子宫内膜
B.经前1天诊刮,病理: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足,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C.经期第5天诊刮,病理:可见分泌期宫内膜、增生早期内膜及出血坏死内膜混合存在
D.即时诊刮,病理:分泌期子宫内膜
E.淋漓出血后诊刮,病理:子宫内膜蜕膜样改变伴A.S反应
1.无排卵性功血
2.子宫内膜不完全脱落性功血
3.黄体功能不足性功血
4.异位妊娠
C、A、B、E
无排卵功血
※无排卵功血比较
类型时间病因卵泡FSH/LH测定
青春期初潮后
1~2年生殖轴反馈调节
机制未成熟有泡长
无泡排FSH低下
LH无高峰
生育期短期
长期应激干扰
病理因素
围绝经期绝经前
1~2年卵巢功能衰退
对中枢反应下降卵泡夭折FSH升高
LH无高峰
﹟不规则出血——周期、经期、经量都不正常。
1)半数人表现为:先停经数周~数月,然后出血不止,量多,长达2~3周或更长,不易自止,要靠医疗手段才能止血。(高水平状态突破性出血)
2)半数人一开始:就是持续的不规则出血,量较少,时有时无。断断续续,淋漓不净,可长达1~2月。(低水平状态突破性出血)
来了不走
走了不来
1.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类型、发病时间;
出血前有无停经史及以往治疗经过;
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史;
全身与生殖系统有无相关疾病。
2.全身检查及盆腔检查:
→排除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
常规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酌情检查血或尿β-HCG。
→确定有无继发性贫血,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4.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活检:
适应症:已婚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
目的:1/止血(彻底刮宫);
2/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
结果:经前期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见增生期内膜,可确诊为无排卵性宫血。
——其它能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疾病。1)生殖器官肿瘤。
2)生殖器官感染。
3)妊娠并发症及异常妊娠。
4)性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宫内节育器或异物引起的子宫出血。
5)生殖道损伤。
6)全身性疾病。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月经周期紊乱
B.出血期下腹部疼痛
C.出血量时多时少
D.停经后较多量阴道流血
E.经期长短不一
B
怀疑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理想的取内膜活组织检查的时间应为
A.月经来潮6小时内
B.月经干净后3日
C.月经周期中间
D.月经第5日
E.月经第1日
A
◆支持治疗;纠正贫血、预防感染、加强营养等;
◆药物治疗:一线治疗。
(一)治疗原则
1)青春期及生育年龄无排卵性功血:
→止血、调整周期、恢复排卵。
2)更年期功血:
→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
(二)治疗手段
1)性激素止血:
出血量多时应尽快止血,可选用较大量性激素治疗,以达到较快止血目的。
2)诊刮+抗生素:
诊刮后一般出血常会明显减少,但如出血是由于子宫炎症所引起,刮宫减少出血效果不满意,应加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三)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1/止血药;
2/宫缩药;
3/补血药、严重贫血者应输血;
4/长期出血易继发感染,应加抗生素;
5/加强营养、改善体质,出血多时酌情休息。
止血治疗:
对于大量出血患者: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8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若96小时以上仍不止血,应考虑更改功血诊断。
包括:①雌孕激素联合用药
②雌激素
③孕激素
④雄激素
⑤含孕酮或左炔诺孕酮的IUD
⑥其他
①雌孕激素联合用药:
优势:效果优于单一药物。
适应症:青春期和生育年龄功血时常常有效。
药物:口服避孕药。急性大出血,病情稳定,可用复方单相口服避孕药。
用法:为每次1~2片,每8~12小时1次,血止3天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片,维持至21日周期结束。
②雌激素止血:
原理: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提高血内雌激素浓度,促使子宫内膜增生,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
适应症: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
*用于急性大量出血者:大剂量给药;
*间断性少量长期出血者:给生理替代剂量。
禁忌证: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者,有血栓性疾病史者。
用法:
①大剂量用至血止;
②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如结合雌激素为每日0.~1.25mg;戊酸雌二醇每日1mg),持续到血止后21日左右。
③雌激素停药前7~10日,加用甲羟孕酮10mg,每日1次,同时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一般7日内血止。
③孕激素:
适应症:适用于体内已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患者。
药物:常用大剂量高效合成孕激素止血,如甲羟孕酮、甲地孕酮或炔诺酮(妇康片)等。
用法: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至维持量,持续到血止后第21日停药,停药3~7日后发生撤退性出血。
④雄激素止血:
作用机制:间接止血。雄激素有拮抗雌激素作用,能增强子宫平滑肌及子宫血管张力,减轻盆腔充血而减少出血量。
适应症:适用于绝经过渡期功血。
方法:丙酸睾丸酮25~50mg/d,肌肉注射用,1~3天。
注意:大出血时雄激素不能立即改变内膜脱落过程,也不能使其立即修复,单独应用止血效果不佳。
⑤含孕酮或左炔诺孕酮的IUD:
孕激素在局部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减少出血。
⑥其他止血药:仅有辅助止血作用。
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氟芬那酸;
抗纤溶药氨基己酸或氨甲环酸;
促凝药血凝酶(立止血)等。
调整月经周期:
①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②雌、孕激素联合;
③对绝经过渡期:可采用月经周期后半期服用甲羟孕酮8~12mg/d,连用10~12日。也可使用宫内孕激素释放系统,可有效治疗功血。
①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作用机理:模拟自然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应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脱落。适应症:适用于青春期功血或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
方法:
1)先用雌激素:连用21天;
2)第11天起加用孕激素,连用10天,与雌激素同时用完;
3)雌、孕激素同时停药,停药后3~7天出血;
4)于出血第5天,重复人工周期;
5)连续使用3个周期后,患者多能自发排卵。
②雌、孕激素联合:
适应症:适用于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者。
方法:
*复方炔诺酮片(口服避孕药1号)全量或半量。
*出血第5天起,每晚1片,连服21天,撤药后出血。
*连用3个周期。
促排卵治疗:
适应症:适用于育龄期功血,尤其是不孕患者。
青春期功血,一般不主张使用促排卵药物。
药物:(1)枸橼酸氯米芬(CC)
(2)绒促性素(hCG)
(3)尿促性素(HMG)
(1)氯米芬(CC):
①原理:
②适应症: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患者。
③方法:于出血第2~5日起,每晚口服50mg,连续5日。若排卵失败,可重复用药,剂量逐渐增至~mg/d;
④注意:若内源性雌激素不足,可配伍少量雌激素。一般连用3个月,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或引起多胎妊娠;
⑤效果:排卵率约为80%。
(2)绒促性素(hCG)
①原理:有类似LH作用而诱发排卵。
②适应症:适用于体内FSH有一定水平、雌激素中等水平者。一般与其他促排卵药联用。
③方法:B超监测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大剂量肌肉注射hCG(绒促性素)~00IU以诱发排卵。
——促泡排!
(3)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尿促性素HMG)
——每支含FSH及LH各75U。
①原理:FSH刺激卵泡发育成熟,所产生的雌激素通过正反馈使垂体分泌足量LH而诱发排卵。
②方法:
单用时:从月经第5日起每日2支;
联用CC/HMG时:从月经第3日起每日应用CC1OOmg,连用5日,之后加用HMG1~2支。
用药后当优势卵泡直径达到18mm及子宫内膜达到8mm以上时,肌内注射HCG~00IU,注射后2日内性交。
③注意:使用HMG时易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促泡长!
手术治疗:
1)刮宫术,zui常用,明确诊断+止血。
更年期应常规在子宫镜下分段诊刮,以排除细小器质性病变,再用激素治疗。
2)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凝、激光或热疗:
仅适用于经量过多的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或激素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的生育期功血患者。
3)子宫切除术:很少用。仅适用于:
病理报告为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甚至已发展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导致严重贫血。
下面哪项不是无排卵型功血的特点
A.好发于更年期和青春期
B.基础体温单相
C.阴道涂片示中、高度雌激素影响
D.内分泌测定示FSH持续低水平,LH无高峰形成,雌激素水平不稳定,无孕激素
E.内膜病理示分泌不良
E
高水平雌激素突破性出血典型的表现是
A.停经后出血,同月经
B.阴道淋漓出血
C.经前淋漓
D.经前经后淋漓
E.停经后大量出血
E
29岁妇女,结婚3年不孕,基础体温曲线呈单相型,经前5天取宫颈粘液,其特征应是
A.量少粘稠
B.量少稀薄
C.量多粘稠
D.量多稀薄
E.量极少,不易取出
D
女性,46岁,近半年月经不规则,现停经60天,阴道流血12天,量时多时少。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稍大,质中等硬,双侧附件无异常,为明确诊断zui恰当的检查方法是
A.尿妊娠试验
B.基础体温测定
C.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D.诊断性刮宫
E.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D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应为
A.月经第5~6日刮宫见子宫分泌反应内膜
B.经前2日刮宫见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
C.经前1日刮宫见子宫内膜增生期改变
D.经前2日刮宫见子宫内膜分泌期改变
E.刮宫为蜕膜
C
子宫内膜异位症
1.种植学说:经血倒流→盆腔种植;
淋巴及静脉播散→远离盆腔的器官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3.诱导学说
◇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囊肿形成。
◇因经血没有引流通道,因此在局部形成一个内容为经血的大小不等的紫褐色斑点及小泡,zui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结节或包块。
◇卵巢zui常见,其次为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等。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内含有柏油样、似巧克力色液体,故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症状:
(1)痛经及慢性盆腔痛:疼痛是内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典型表现是继发性痛经,呈进行性加重。疼痛严重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2)不孕
(3)月经失调
(4)性交痛
(5)其它部位症状
※体征:
子宫后倾固定,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有触痛结节;
如病变在卵巢可触及痛性包块儿,有时可达腹腔;
病变在宫颈、阴道等处时可看到紫蓝色结节;
确诊依靠病理学诊断!
根据典型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辅助检查:
1.B超
2.腹腔镜检查:金标准
3.血清CA测定可增高
1.卵巢恶性肿瘤:
盆腔包块伴腹水,腹痛、腹胀,发展迅速;
2.盆腔炎性包块:
有急性发作和反复感染史,腹痛伴发热,抗炎治疗有效;
3.原发性痛经
发生与出血前,出血后数小时达高峰,一两天消失。位置在腹中线,无阳性体征。
1.随访观察:常用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分娩后可愈。
2.药物疗法:
目的: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或切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刺激。
(1)假孕疗法:
孕激素:首选药
(2)药物性卵巢切除: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
(3)假绝经疗法:
达那唑:能抑制FSH、LH峰,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的分泌,并直接与子宫内膜的雄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内膜细胞增生,导致子宫内膜萎缩,短暂闭经,此称为假绝经疗法。
3.手术治疗:
适应证:
(1)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
(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6cm;
术式:
(1)腹腔镜手术;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45岁
(3)根治性手术:45岁
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性激素疗法的主要作用是
A.镇静、止痛对症治疗
B.调节月经周期
C.减轻痛经程度
D.促进排卵
E.抑制内膜增生
E
子宫内膜异位症zui主要的临床特点是
A.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B.月经量增多
C.月经期延长
D.不孕
E.经期第1日出现腹痛
A
(1~3共用题干)
28岁不孕妇女,痛经3年且逐渐加重。查子宫后壁有2个触痛性硬韧结节,右侧附件区扪及鸭卵大、活动不良囊性肿物,压痛不明显。
1.本例右侧附件区囊性肿物zui可能是
A.卵巢滤泡囊肿
B.卵巢黄体囊肿
C.卵巢内膜异位囊肿 D.子宫内膜癌
E.子宫粘膜下肌瘤
C
2.进一步确诊,zui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是
A.腹部X线摄片
B.盆腔B型超声检查
C.诊断性刮宫活组织检查
D.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E.腹腔镜检查
E
3.确诊后的合理治疗方法应是
A.囊肿剥出及病灶切除
B.左侧附件切除
C.双侧附件切除
D.子宫次全切除及双附件切除
E.子宫全切除及双附件切除
A
子宫腺肌病
病因——多次妊娠、慢性子宫内膜炎损伤子宫内膜有关;
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经产妇;
症状——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子宫腺肌病的常见症状,伴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体征——子宫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质硬,经期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在肌层中见到不规则回声增强;
鉴别诊断——30%无症状,与子宫肌瘤鉴别;
治疗——药物治疗无效,主要为手术治疗。
女,38岁,人工流产术后2年出现痛经,进行性加重,需服用止痛药物,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屈,如妊娠50天大小,呈球状,质硬,活动受限。B超检查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局部有短线状增强。zui可能的诊断是
A.盆腔结核
B.子宫内膜炎
C.慢性盆腔炎
D.子宫腺肌病
E.子宫肌瘤
D
女性生殖器损伤性疾病
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子宫脱垂常伴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脱垂。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因素——骨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支托,子宫韧带。
分娩损伤:子宫脱垂zui常见病因。
如:手术助产、第二产程延长、多次分娩
长期增加腹压:便秘、长期慢性咳嗽,分娩后过早体力劳动等;
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患者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的zui低点为诊断标准:
Ⅰ度轻型: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
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宫颈;
Ⅱ度轻型: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
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症状:
Ⅰ度患者多无自觉症状;Ⅱ、Ⅲ度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和下坠感;
腹压增加,自觉有块儿状物自阴道脱出,严重者休息不回缩;
Ⅲ度伴重度阴道前壁脱垂可出现尿潴留和压力性尿失禁;
§体征:
Ⅱ、Ⅲ度患者可见宫颈及阴道粘膜明显增厚、宫颈肥大、宫颈延长。
症状+体征
保守治疗:支持疗法、病因治疗、子宫托;
手术治疗:
※Manchester手术=阴道前后壁修补+主韧带缩短+宫颈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年轻希望保留子宫患者;
※经阴道子宫全切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适用于Ⅱ、Ⅲ度,老年,不需要保留子宫患者;
提倡晚婚、晚育,防止过多、过密生育;
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程过长;
提高助产技术,保护好会阴;
避免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
提倡做产后保健操;
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
女,51岁。绝经5年,阴道脱出肿物3年。近两个月阴道脱出肿物增大,不能自行还纳,伴排尿困难。查体,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适宜的处理为
A.经腹圆韧带缩短术
B.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C.Manchester手术
D.阴道纵隔形成术
E.随访观察,无须处理
B
廊坊文都医考中心凭借科学的课程设置、务实的教学作风、专业的名师团队、权威的辅导教材、领先的课件制作技术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广大考生精心打造出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药师、护士执业、卫生职称资格考试权威辅导课程。廊坊文都医考中心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