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脓肿中医
脓肿复发
预防脓肿
胶质脓肿
脓肿后遗症
识诊脓肿

视频赵红军教授讲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赵老师讲伤寒1-8条

(编辑:李健)

附录:讲稿

篇首

学习《伤寒论》,要反复听录音,看参考书,在临床中慢慢摸索,每年读上一遍,读上十年八年的,有人说十年八年太长,不长,《伤寒论》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事。

伤寒论条文总共条,太阳篇的条文就有条,占了整部伤寒六个部分条条文的少一半。为什么太阳病篇这么重要,为什么张仲景光写太阳篇就写这么多,占了三个篇章,再讲太阳病条文前,我先讲下太阳病的一些情况。

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病,但是内伤病大多也和外感病有一定关联的,所以好多一家认为,伤寒论,不单是治外感病的指南,同时他对内科杂病、对妇科病、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都是具有指导性的纲领文件。

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病,太阳病,是外感中的外感,六经病分三阴三阳,三阳为表,太阳为表中之表,再讲太阳病之前,我们先明白一个知识点:三阳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从阳气的充足程度,阳气的多少来讲,哪个阳气最多,哪个阳气最少?学生回答是阳明最多!既然是阳明最多,为什么伤寒论从太阳,而不是从阳明开始呢?伤寒外感中人的时候,为何不先中阳明而先中太阳呢?

我给大家讲一下,太阳、阳明谁的阳气最多?从阳气分布的面积来说是太阳,拿阳气的密集程度、阳气的充足程度来说是阳明,太阳是把阳气铺开了,把身体整个躯壳包裹起来面积广,很明显阳气很薄的。阳明虽然分布的面积不如太阳这么广,但阳名是孔窍,是管道,什么胃呀!大肠呀!口腔呀!肛门呀!密集的程度要大。外邪侵入人体,首先犯的是太阳,因为太阳是躯壳。另外为什么说太阳的阳气就能抵御外邪,就要首当其冲,负起这个责任呢?你想想这个道理,太阳是不是在背部,背部和太阳经相伴而行的是什么经?督脉。督脉为一身阳气之总督,而阳明行的是腹部是任脉,所以从这点上而言,太阳担负者抵抗外邪的责任和义务。刚才讲了太阳为表中之表,先太阳,下来阳明,下来少阳,我们今天讲的太阳病,指的是什么病呢?是不是太阳经的病呢?不能这么单纯的认为,先把概念范围搞清楚。太阳病,不等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病,也不等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太阳病,是包含太阳经络病在内的更为广泛的疾病。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最初的最浅的那个层次。身体一身之表是范围很广泛的。太阳病,除包括膀胱经络的病外,还包括好几个位置,好几个区域,这是在学习太阳病之前需弄清的。第一个包括膀胱,第二个,膀胱和肾是相表里的,如果太阳病入里了,误治了,如果伤阳了,就牵扯到少阴肾的病。第三个,太阳是人体之表,人体之表有营气和卫气,如果受了外邪之后,势必造成营气和卫气的变化,营是血,心主雪,卫是气,肺主卫,所以在太阳病篇在这一百七十八条中势必会牵扯到胸、心、肺;第四,太阳为一身之表,胸为阳位,胸为太阳,为何强调这呢?用脏腑辨证,用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来套。肺为太阴,在伤寒论中不是这样,肺为太阳,既然为阳位,感受外邪以后胸部心肺必然会有症状,如果不及时输血外邪,外邪就有可能从外入内,就有可能从上到下,就会引起一些胃,腹的一些疾病,把这些搞清楚,你就明白不单纯身体的表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是太阳病;入里到膀胱了,小便不利了,也是太阳病;伤到少阴肾经了也会引起太阳的表现,他牵扯到心肺了,就会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心胸懊恼,就会出现栀子豉汤证,陷胸汤症状,从外入里,邪上往下,就会出现一些胃的症状,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所以,想一下这包括多少个脏腑在内,假如太阳病结合藏象学说进行比较的话,除了膀胱以外,是不是牵扯到小肠、肾、心、肺,为人体总共才五脏六腑,这一下子占了多少!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伤寒论条条文,光太阳病就占了三篇,条。所以咱们讲伤寒论,无疑太阳就是重点。

我们现在来看条文,首先看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是太阳病的定义,是太阳病的提纲。学这一条的时候,我们要产生联想,一方面把这一条文要熟记,这是必须要背诵的条文。通过第一条条文,我们就搞清楚了什么是太阳病,这就是它的提纲!提纲,提纲,什么是提纲,他就告诉你在临床上如何通过症状和其他的来区别。你要产生联想,其他经的提纲是啥?阳明经,少阳呢?太阴经呢?少阴经呢?厥阴经呢?太阳病,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和太阳病,一个表一个里。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不是往里去了,虚症和寒症出来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你看,这也说到脉了,太阳病说到脉了,少阴病说到脉了。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蚘。下之,利不止。那么你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就要背这些条文,每学到一个条文就联想,其他和他对应的条文是什么?像这些重点的条文都应该烂熟于心,只有做到这样子了,在临床中遇到复杂纷繁的时候,你才能把他的核心症状和病机机从那么多的病理资料中提取出来。怎么抓病机?你熟悉并领会它的重点条文,然后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这样子才能抓住病机!

条文讲解

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的定义。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为什么头项腰脊疼痛?这是因为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脊上连头项的缘故,所以又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寒邪侵袭首先损伤阳经,所以才会有这些证状。

以上第一条已经包括了风与寒两种病证,可知恶寒是风寒共有的证候。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本书中对于恶风恶寒的用法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一般程度的中风病证,只说恶风不说恶寒,可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如第38条,则说恶寒。由此可见,中风一证,病情较轻的时候只是恶风,病情严重的时候才会恶寒。假如我们试着用电风扇吹柔风,然后又改换用强风档吹一下,这种恶风恶寒的区别相信就会不言而喻了。本书恶风恶寒的用词表达方式,正是反映了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的实际体验。

下面我们来看条文,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一个强调的是脉浮,浮为表证,为什么脉浮,感受外邪,太阳是人体抵抗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所以他奋起来抵抗,所以脉浮。头项强痛,为什么会产生头项强痛呢?这就需要和经络产生联系的。下面说老师说了:《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向痛,腰背强。为什么头项腰脊疼痛?这是因为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脊上连头项的缘故。他这一条说的比伤寒论更为具体。头像强痛,因为它毕竟是太阳病,突然病包括了太阳的经络,所以在太阳经循行的路线上不通,就会疼痛而恶寒,记住,它是恶寒!伤寒论,主要讲的是伤寒和中风,这一天,他既是枳的伤寒,也是指的中风。下来,孙老师有个解释说,太阳病,我们讲了风与寒两个病症,恶寒呢,不管是风和寒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不过一般而言,如果说中风的程度轻的时候,只是恶风,不会恶寒,如果中风的程度重的时候它也是会恶寒的。把这点搞清楚,学习伤寒论,一定抓住两条线,一条是风一条是寒,我们平时讲的笼统,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风和寒放在一块儿,混着讲,实际上风和寒,性质是有区别的。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百病之长。寒呢,寒是阴血,凝滞而收敛,所以它感人之后,出现了症状是有区别的,既然症状有区别,那治疗的方法也是有区别的。在临床上一定要把风邪和寒邪区分开来,人家该祛风,你给他散寒了,该散寒,你给他祛风了。那么效果就不理想,这是第一条。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恶寒,这里既包括风又包括寒,下面就分开说了风和寒有啥不一样。

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的定义。

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所以汗出为正常情况,这种情况应该算作正例或者叫做常例,但是在中风时间较短而没有来得及化热的情况下,风邪也和寒邪一样会闭郁腠理,也会导致发烧恶风无汗的证状。这种情况,可以用夏天吹风扇或者骑摩托车的时候,身体并不出汗,并且实际上这时候还会感觉到凉风嗖嗖为例,来做实际事例的证明。这种情况属于中风的实证,属于特例,因而没有列在提纲里面,但是后面的正文(如第38条)还是进行了有关中风实证的辩证论治的论述。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讲的是风,为何先讲风,下来才讲寒呢?前面讲了,风为百病之长,在伤寒论里面,风比寒要讲的多,包括后面我们要学方,第一个出现的方是什么方?是桂枝汤,也是风,这一条应该和那一条联系起来,太阳病发热,太阳病的总纲讲的是恶寒,为何不提发热呢?第一条将讲的病刚刚开始,最初最初的那个阶段,还没来得及发热,是不是!这一条就讲出来了,另外,风为阳邪,本身也会发热。汗出,为什么会汗出呢?因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它就会汗出。恶风那就不用说了,感受的是风邪,他就恶风,就好像你受热了就会怕热,受寒了就会怕寒一样!脉缓者,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何伤风的脉象是缓脉呢?这个缓,肯定是浮缓,太阳病,是因为伤风后出汗了,出汗后伤津,所以说脉就缓。他就不是紧了,如果说不出汗,把邪憋在身体里面,那就不是缓脉了,变成紧买或其他脉了。所以说,是为中风,这儿讲的中风,是指中风的虚证。中风里面有没有实证呢?有!这个中风程度上轻,如果说程度上中了,他就有类似于伤寒的症状。孙老师,下面举了个例子,比如《伤寒论》的第38条,讲的就是太阳中风,无汗中风,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青龙汤。

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本条是太阳病伤寒的定义。

《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这一段经文说明了太阳病的病因病机。“皮肤闭而为热”,如果这种闭郁不能及时解散,就会造成内热渐炽,最终就会发生汗出烦热烦渴等现象,对于伤寒而言,这时候就叫做传经,也就是邪由太阳传入阳明。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风邪所伤为卫而寒邪所伤为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风为阳邪,寒为阴邪,而卫气属阳,营气属阴,那么同气相求,风邪所入的地方自然是卫阳;寒邪侵袭的地方自然是营阴。所以说,卫气虚弱的人易于感受风邪,而营血不足的人易于被寒邪侵袭。《伤寒例》说:“脉盛身寒,得之伤寒”,经脉属营血,营血假如不虚弱,寒邪当然不易乘虚而入。成注:“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併于血,则血盛而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脉盛为寒邪併于营血之象,也就是营强。伤寒的主要证状是恶寒,寒邪束闭于营阴,无汗是自然的事情。朱丹溪说:“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束,肌腠致密,郁发为热”(《丹溪医集》)。俞嘉言《寓意草/辩黄长仁伤寒疑难危证治验》中说:“伤寒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又说:“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阴分可受阳药者,方可回阳”。阴虚者多内热或者说内热者易于伤阴,所以朱丹溪和俞嘉言所说的意思其实相近,阴虚最易伤寒,可谓不易之论。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条,前三条都是重点,条文,都要背的。

第三条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刚才已经讲了,太阳中风的条文已经有发热了,这一块已经不管它发热不发热了,什么意思呢?发热不发热已经不是辨证的重点了,重点是什么?重点是必恶寒,体痛,体痛出来了,为何会痛?我们说不通则痛,风和寒,哪个更能引起痛呢?寒!因为寒为阴邪,阴邪就会伤阳,阴邪是凝滞的,凝滞而收引,就会导致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体痛。这个体痛有可能是第一条讲的头项强痛,也有可能是全身疼痛,大家要注意这个体痛!伤寒是一个急性的、烈性的传染病,就拿我们平时见的感冒而言,当然,《伤寒论》治的不单是感冒,但我们治感冒时完全可以用它的方法。感冒是个小病,就是这么一个小病,好多患者不知道,好多医生也不知道,结果就把这个病给误治了,治坏了,治成大病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感冒刚开始,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时候,好多人认不出来,认为不是感冒,怎么就认不出来呢?好多患者来看病时不发烧、不打喷嚏、不留清涕,不咳嗽,仅说两条腿疼,你说这是什么病?没有感冒症状,突然的就两个腿疼了。什么时候开始疼的,昨天,昨天干嘛了,昨天受凉了,今天来看啥,两个腿疼。这一看西医,甚至看一些中医,就看坏了。西医看,先化验是不是风湿病,腰椎病?中医一看,这不是感冒,腿疼和感冒有啥关系?结果就治坏了,开一些滋补肝肾的药,开独活寄生汤,结果把病引到下面去了,发不出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太阳伤寒,你个麻黄汤证。这种情况临床上很多患者不认为他是感冒,医生也不认为他是感冒,患者想不来,为啥这是感冒?突然得了腿疼了,是不是关节炎,结果就把病误治了。有经验的医生,《伤寒论》一读,就知道这是伤寒麻汤证,一副麻黄汤下去病就好了。爆病多寒,这个寒是从哪来的呢?外面来的,所以大家以后临床时,遇到这些问题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贻误病。

下来,呕逆,奇了怪了,为什么伤寒会出现呕逆呢?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按照脏腑辩证,藏象的思维来说,呕逆是不是就是胃气上逆,是不是应该半夏之类的就上来了,那就治坏了!为什么会呕逆呢!伤寒进入人体,从外而入,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它是一种阴邪,身体的阳气势必有一种抵抗,一种抵抗方式是从内到外,一种方式是从下到上,从下到上来抵抗的时候就会出现呕逆。这个时候就不是用半夏的问题了,你用生姜还勉强,所以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呕逆不治呕逆!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不能见标治标,你要找到它的病机。

再给大家分享个例子,我以前看病的时候,针用的多。有一五十多岁的男子来看病,很熟悉的一个患者,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就出现问题了,不停的打嗝,我一看这情况,简单吗!扎了个内关穴,问好了没有,我说你回去等一等再看情况,不行明天再来。第二天来的时候还是不停打隔,我仍扎了内关,回去后还是没好,第三天又来了,我脸上有些挂不住了,给人家看了两次了没效果。我就问你这是咋引起的?这么热的天气,是不是吹风扇了,吹空调了?他说有可能,晚上睡觉空调开着,可能受凉了。我一想这既然内关不行,就扎外关试下,结果一针下去,好的速度之快,完全出乎我的预料。针就在外关,还没行针,呕逆完全停止了,一声都没了,从此就好啦。扎内关是降,通的是冲脉;外关是散,两个刚好相反,一个从内到外,一个从外到内,扎了外关就好了,这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扎针临床上要打破定式思维,一定要搞清楚,找到它产生的原因。这是第三条。

第三条孙老师的注解咱应看一下。孙老师,这一块讲的比较多。第一段,孙老师引用了《素问.玉机真脏论》的一段话,这段话对我们领会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是具有帮助的。张震给大家读一下:“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是人毫毛毕直,皮肤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这一段讲的是太阳病的病因病机,实际上呢,再说的详细一些,是太阳病人,体感受风邪之后的病因病机,感受风寒,不能及时宣散,郁而化热的病因病机。所以这段话,讲的是人体感受风寒之后,你得赶紧把这风寒给疏散开,要不然就会郁而化热。阳邪风,侵入人体之后就会发热,这个好理解,因为风本身就为阳邪!人体感受寒邪了,他怎么就会郁而化热呢?一个原因是寒把人体包裹住了;再一个人体本身就是有温度的,寒进入后就会被暖热的,不管什么邪,不管是什么鬼,进入体内的,时间久了就会化热,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下面这段话呢,孙老师讲了六个字,风和寒是有区别的,区别是什么呢,六个字,这是俞嘉言提出来的——风伤卫,寒伤营。我们平时说的风和寒是有区别,营和卫也是有区别的,风寒伤营卫,这是笼统的说法,再细分,风伤卫,寒伤营气。为什么说风上的是卫气呢?这和风寒二邪的性质,和营卫的性质是有关系的。风为阳邪,位在表,同气相求;寒为阴邪,营为血,也是同气相求。卫在外,营之使也,营在内,卫之守也。营气呢,人家就在血脉里面,卫气就在外面保护着营气呢!风为阳邪,卫为气,为阳,所以风伤的是卫!寒呢,是阴邪,营是血,血是阴,同气相求,寒伤的就是营。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可能比较费解,我来讲下:“阴虚者多内热,或者说内热易伤阴,所以朱丹溪和俞嘉言说的意思相近,阴虚最易伤寒,可谓不易之论。”这段话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平时讲,一个人,素体不足,气虚时易受风,这个风伤卫,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一个人阴血不足,寒的时候,容易感受寒邪,我们的理解不深,你从风伤卫,寒伤营这个道理来讲,应该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把它的道理讲清楚了,在治疗上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能想当然,你说卫气不足了易受风,我先把卫气补足了,然后祛风;血不足了,易受寒,感寒之后,我给他把血补足了

,再散寒,这就错了!他已经感邪啦,感邪之后,急则治其标的问题,血虚了,易感寒,你首先解决的应该是寒,而不是补血的问题,千万不敢受这句话的误导,把你的思维搞乱了。

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本条指出伤寒传经的脉象和证候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传经的定义,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素问》《灵枢》为学医者必须熟读的经典作品,因而此事应该属于“众所周知”,不需要再絮叨吧。

关于传经,《伤寒论》一书提到的传经,连同本条在内,一共有七条,下面是其余的六条: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条: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第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不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由以上条文,再结合《素问·热论》内容可知,传经是中医传统理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传经只是在感受寒邪的情况下才能够发生的事情。风邪善行数变,是以化热化燥的变证为主,并不存在传经问题的,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基本事实。传经的“传”有时候又被称之为“转”,如第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可见传经就是转入的意思,和我们常说的“某病转为某病”,其实是一个意思。不知道传经是怎么一回事,就不能正确的理解本书病机演变的理论。

关于传经的意义,可以举例来说明。

一日太阳,寒邪拘束,发热恶寒,内热渐渐积蓄,积蓄既久,内热便冲破寒邪拘束,于是爆发汗出,转化为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的证状,这就是太阳转为阳明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太阳传经于阳明,如第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至于阳明传经入于少阳,其实是热邪由深层透出浅层的过程。阳明传经于太阴是阳气虚衰的结果,如第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可知“传经”一词是建立在特定的病理基础上的一种概括,而不是邪气长了脚可以自动往前行走。李东垣说三阳传经,三阴不存在传经问题(见《脾胃论》),这种说法应该是传有所本的。阳经主动主实,阴经主静主虚,其理显然可见。不过后来的注家们多数都认为传经包括了六经,假如我们把三阴经的传经理解为一个阳气渐次剥离的过程,那么讲传经只是限于三阳经或者认为传经包括了六经,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讲解《伤寒论》时不妨从众,把传经定义为:“传经就是指外感伤寒病沿着一定的规律发展演变,从一经的证候发展为另一经的包括六经证候的过程。”

我们看一下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前面三条讲的是定义,讲的是太阳病的中风伤寒的定义,第四条讲的是传经不传经的问题。什么时候算传经,什么时候不算传经,怎么从脉象和症状上来判断。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注意,这里先说了一个时间,然后说太阳受之,受什么呢,受了寒了!脉若静者,为不传,给你讲,伤寒第一天,太阳病,感受了寒邪,怎么样看它传还是不传呢?你为什么要把传和不传搞清楚呢,因为只有搞清楚了,病在哪个层次,哪个位置,才知道下一次的用什么方药来治疗。它已经传了,传到阳明了,传到少阳了,你还用太阳病的方子来治它,那肯定不适合了。怎么判断它没有传呢?给你指出来了——脉,从脉上来判断,脉若静者,为不传,所以临床上脉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你看病情按这个病形也能套上,那个病形也能套上,就是一个脉,把它否定了。《伤寒论》上也是这样。脉若静者,为不传,重点什么是“静”,它这儿“脉若静者”怎么来把握,是一种什么脉象?二十八脉中没有“静脉”,是“浮紧脉”,还是“浮紧脉”,刚开始得病是“浮紧脉”那后面还是“浮紧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这儿的“静”指的是没变化。下来,就变了,“颇欲吐”,你看太阳伤寒指的是呃逆,呃逆和吐是程度上的区别,哪个严重,吐严重!“颇欲吐”,很显然是程度上的严重,而且比较急。然后“若躁烦”,影响到情绪,神志的变化。“脉数急者”,脉不但数,而且急者,你想下,“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这三者的共性是啥?热!什么,会燥烦?如果受,冷了会不会燥烦?不会!受冷的话你就会缩成一团,受热就会躁烦、把衣服脱了,体内有火的时候你就会燥烦,所以说这三个症状的共性是热。这说明从太阳病郁而化热,已经走到里面去了,里面是啥?是阳明!所以本条指出伤寒传经的脉象和证候表现!孙老师说了,一日,寒邪还在太阳表证的地域。注意孙老师的说法,“太阳表证的地域”。我们在讲伤寒论之前,第一堂课,专门给大家讲了,六经病不单纯指的是经络,指的是六个区域、六个层次、六个类型!所以说指的是“太阳表证的地域”。注意用词的准确程度!下面假如出现了脉数不宁,同时伴有烦躁欲呕的症状,那是病邪将要进入阳明地域的标志。

下面这一段,从“值得注意的是……到第九页关于传经的意义,可以举例来说明。”这是孙老师引用了《伤寒论》中其他章节的关于传经的条文。有关这些条文,我们还没学到,先暂不细讲,等学到了再细讲。

下面我们来看第八页最后一段:“由以上条文再结合《素问.热论》内容可知,传经是中医传统理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传经只是在感受寒邪的情况下才能够发生的事情。风邪善行数变,是以化热化燥的变证为主,并不存在传经问题的,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基本事实。传经的传,有时候又被称之为转,如第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可见传经就是转入的意思,和我们常说的某病并转为某病其实是一个意思。不知道传经是怎么一回事,就不能正确的理解《伤寒论》病机演变的理论。”

这一段,孙老师讲了八个字“伤寒传经,中风不传。”不要闹笑话,伤寒是传经的中风是不传的。我们讲的传经是指伤寒的传经。伤寒怎么传呢?先太阳,后郁而化热到阳明,再到邵阳……,是这样的,中风是不传经的,为什么呢?因为中风比较快,风性是善行而数变的,它比较快,直接就可到达各个区域,可直接到阳明,可直接到少阳,可直接到太阴,它不是传过去的,它是长着腿,就直接跑过去了,是这意思!所以这段话,就讲了八个字——伤寒传经,中风不传。中风到其他经是怎么到的呢?是直中的!六经直中!下面一段话是一些举例,具体的说明。讲太阳病如何转入阳明病,讲阳明病如何转为少阳病。太阳病,如何转为阳明病呢?太阳病,郁热,体内郁热出不来,消耗津液,结果引起脉洪大,出现大热大渴大汗的症状,这就是转入阳明,病情加重!阳明病怎么转入少阳?实际是热邪由深层透出浅层的过程。还举了个例子,阳明转入太阴,是指身体阳气虚衰,不足以抵邪外出,致邪内陷的结果。所以在《伤寒论》中,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内敛外散,升和降,都是讲的很清楚的。紧接着讲了一些医家的说明。我们今天讲解伤寒论时,不防从众,王传经定义为:“传经,就是指外感伤寒病,沿着一定的规律发展演变,从一经的证候发展为另一经的,包括六经证候的过程。”我们要知道,伤寒论中讲的传经,是什么意思?传经,就是指外感伤寒病,记住,首先是外感病,其次是伤寒病,沿着一定的规律,它是有规律的,不是胡传的,发展演变,从一经的症候,发展到另一经的证候的过程。这里还可以讲更细些,比如传入一经的标志是啥。如:出现了胃家时就说明已转入阳明了;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就说明转入少阳了;它怎么转入太阴了呢?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要根据六经的条文,来判断有没转经,这样就更明白了。

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本条提示传经的日期、顺序和证候。

少阳、阳明各有主要的证候,这里省略了这些证候的主要表现。上条说明传经的证候表现,本条说明传经的顺序。另外,上面已经说过,传经只是伤寒的结果,中风是不存在传经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为不传也”,“不传”就是说还是停留在太阳证,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一日伤寒,第二天就一定会传经为阳明病的,太阳病往往可以持续下去好几天而不传经——实际上阳明证和少阳证都有这种持续数日的情况。为了和传经日期相区别,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邪在某一经的“留驻”日期。邪气留驻于某一经的结果,是要等到阳复之日才能够痊愈或者转入另一经,这说明留驻的原因还是机体正气的相对虚弱。明白邪气留驻某一经脉的天数,和本条所述的传经日期不是一回事,记住二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看一下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条讲的是不传,怎么确定不传呢?少阳、阳明证不见者,即无胃家实,无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则说明不传。这里“伤寒二、三日”是约略之词,不可机械的理解为二日和三日,如将此处的二、三日改为四、五日,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伤寒论》上有许多关于日期、时辰的条文,如何理解,这是个问题!这条是相对好理解的,当然肯定也有比较难理解的。我们把第四条和第五条联系起来来看一看,我们学习《伤寒论》,看着孙老师的书学习《伤寒论》,跟其他人的《伤寒论》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就在孙老师很注重每一条文和每一条文之间的逻辑联系。很很讲究,每一条每一条之间的排列顺序。第四条伤寒一日,传还是不传?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四条和第五条合起来,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张仲景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病传还是不传,不是看时间的,是看具体症状的,是想告诉你这,让你别干傻事!让你别机械!你让你别呆板,别一加一等于二!就说这个意思,孙老师,接下来说,并不是伤寒一日,第二天就传为阳明病,太阳病,往往可以持续下去好几天还不传经。实际上阳明证和少阳证都有这种持续数日的情况,就是说不管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它都可以持续一天,也可持续好长时间,到底持续多少天呢?由啥来决定的?第一,病邪的轻重程度;第二,人体的抵抗能力。这里应该提醒各位,明白邪气留著某一经脉的天数,和本条所述的传经日期不是一回事。什么意思?病邪在太阳经停留三日没传,不是说到第三日或五日就传了,在经的天数和传经的天数不是一回事,一个是传经的时间,一个是病邪停留的问题!

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指出温病的脉证特点及其变证,用以和伤寒病证作鉴别。

“太阳病”,说明无论伤寒还是温病,都可以用六经来划分。六经的作用在于作为一大类病证的标志,用以划分区域,它与病机和治疗方法以及方剂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今天把六经作为一种辩证方法,赋予六经以特定证候的规定,不失为一种实用的辩证方法,但是,从本书内容来看,柯韵伯所称的六经提纲,实际上却并没有能够概括出每一经所涵盖的全部病机,“六经提纲”所列出的这些证候和病机以及方剂并不能直接联系起来。六经的证候和特定的方剂并无对应关系,换句话说,小柴胡汤并不是少阳病的主方,它只是一张宣泄郁热因而可以应用于少阳病的方剂;桂枝汤也不是太阳病的主方,它只是一张调和营卫因而可以应用于太阳病中风虚证的方剂。方剂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它是以治疗方法作为出发点的产物,方和本书的“法”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与六经无关,其他每个方剂和各经的关系依此类推都是如此。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段是总论温病证状,这是寒、温两类病证在证状方面的根本区别。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一段讨论温病误汗的证状。

“脉阴阳俱浮”是风温侵袭卫气,内热郁闭,于是就有“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是风温壅滞的表现。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言温病误下导致津枯气竭的证状。热邪内陷导致心包相火下陷,就会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是热邪炽盛。“剧则如惊痫,时瘛疭”是热盛生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是温病反复误被火劫所引起的严重后果。被火与火熏看来只是程度的不同,后者的后果更为严重。

关于身重,全书有“身重”一词的还有以下6条: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第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第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农。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可以看出来,这些条文都是郁热证,都是属于热邪无以发泄的证状,这是应该注意的。关于身重的意义,在后面讲解第39条时还要进一步进行讨论。

我们看下第六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文,我们知道,伤寒那个年代讲的主要是伤寒、中的是伤寒,到明清的时候,清代的时候,中的是温病。这一条已经出现了温病,提到温病了,但没有说怎么治。所以在伤寒后世的千百年来,人们在遇见温病的时候,都在套用伤寒的方法,有些能够套上,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治温病可以用,有些就套不上,套不上怎么办?把好多病,可能就治坏了。所以到吴鞠通那个时候,不得不另辟蹊径,他就不得不创造了好多温病的治法,什么银翘散啊,这个疼呀,那个疼呀。来治温病,在这以前,到伤寒之后的千百年间。对于好多温病,它实际上是不能治愈的,拘泥于伤寒的方法来治温病。

下面来看条文,付小泽读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我们先来看一下温病的概念,这条应和第二条、第三条联系起来看,第二条,讲的是中风;第三条,讲的是伤寒;第六条是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热,前面讲的中风和伤寒都有发热,伤寒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刚开始可能没有,可能恶寒,中风明确说了,风为阳邪,发热,不是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中风也罢伤寒也罢,都有可能会发热,温病也会发热,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就是一个“而渴”,拿感冒而言,你怎么判断是风寒还是风热感冒呢?怎么判断它是荆防败毒散还是银翘散呢?渴,喉咙痛不痛,渴不渴,很关键!就是看这儿呢!条文说了,“发热而渴”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用排除法,不恶寒者,才是温病。下面,若发汗已,温病怎么会发汗呢?不让发汗呢怎么会发汗呢?本应辛凉解表,你非辛温解表,该二花、连翘,你用麻黄、桂枝,这叫误治!那个时候已经误治了!有人说《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有错简的,流传这么久,条文有丢失的。大家看下条文,已提到温病,张仲景掌不掌握治温病的方法,我估计他是掌握的,但这本书上没有。到近的时候,黄竹斋有一桂林本的《伤寒杂病论》,在那个本上的条文,就远远比我们这个版本上的多的多。那上面就有治温病的方法,好多医学家经考证,认为桂林本的是伪作,是后人添的。但黄竹斋倾向于是接近于张仲景原书的。咱们先暂时别下结论,等把这本读熟以后,也把那本看下。它里面肯定有它合理的东西。黄竹斋是近代研究伤寒论的一个大家,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是咱们陕西长安人,是近代最著名的陕西中医学家。第二就是米伯让。米伯让是黄竹斋的学生。米伯让什么时候跟黄竹斋的学习的呢?是在成为西北名家的时候。黄竹斋是个奇人,怎么奇呢?18岁以前还不识字,是打铁的学徒,跟着来来往往,路过的小学生开始学习。黄竹斋的医学成就是很高的,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伤寒论》的研究方面,黄竹斋治疗中风后遗症,针药结合,用大续命汤,用三化汤,用针灸针刺风府和哑门,是古今第一人,从张仲景那个年代开始,没有人超过黄竹斋。在北医院,专门儿设立了一个病房,几百号人,全都是他治。不管是德国的大使还是俄国的大使尤金,得了中风后,在中国都是请黄竹斋给治好的,不管是脑出血,还是中风!苏联当时给他拍了电影,拿回他们的国家去放,引起世界的轰动。黄竹斋受到毛泽东和周总理的接见,死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所以他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黄竹斋说桂林本的《伤寒杂病论》是真的。后来中研院就影印了一些,去年教师节我去看苏礼老师的时候,苏老师给了我一本,咱们这好多学员也复印了,20年前苏老师给了我一本打印出来的,说这本书你现在用不上,过上几十年,你可能会用的上。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什么意思呢?这是排除法,假设说他是中风和伤寒之后,发过汗后,寒或风随汗而出,不应出现身灼热,现在还身灼热,说明他不是中风或伤寒而是风温,风温为温病的一种,温病的类型多了,有风温、湿温、暑温等等,常见的为风温。下面又讲,风温的症状。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俱浮是强调脉浮的厉害,比伤寒、中风的脉象更浮。自汗出,出汗,热,这个是风和热。身重,注意身重,多眠睡,这个多眠睡不是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不是那个意思。鼻息必鼾,出气的声音粗像打呼噜一样。语言难出,这就是风温。说到这儿,你想一下,我们最近跟好多患者看病的时候,常听到反馈:吃了药以后打呼噜好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若被下者,你说这是热,我用下法,下后消耗津液,导致小便不利。直视,什么是直视,目得血而能视,伤了津血了,肝火上升了,津液亏耗了,结果眼球都不会转了,这叫直视!失溲是什么意思呢?小便不利,大小便失禁不知道,为什么会引起这样呢?热盛伤津了以后心神失养所致。若被火着,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一次误治了,第二次再误治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前面的一些误治是引起津液亏耗,心神失养。后来的一些误治,引起一些阴伤火胜,引起抽搐,痉挛的一些表现。你看到这一块时,就会想到我们今天临床上患者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张仲景那个时代到现在近两千年来,人的陋习还是那样,什么陋习呢?就是得病以后,喜用火攻。看到好多患者,就是这样,自己把自己弄坏的。以前的一个患者,也是中医爱好者,他妈妈眼睛不好,他说是寒,用艾灸,结果灸的眼睛快失明了!现在好多女的,月经不调,她都认为是寒,我肚子怕凉,结果就得大出血。以前咱们治过一个女的,崩漏,月经淋漓,一个月月经来20几天,就几天没有来,跟别人完全相反,这个病是怎么引起来的呢?看了一年多才看好!她之前看好多医生都没看好,原因是什么呢?这个病是咋得的呢?所以我给大家说,如这个病是自己的,还好治,如果是胡搞,药吃坏了,艾灸得的病,这就坏了,这就是火攻的危害,这是毒!前段时间,我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yinjij.com/nzhyz/605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