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就认为孩子没有「学习力」也很正常?
即便在教育资源还算较好的现在,大部分的父母还是认为天才的孩子肯定是天才,孩子的智商就靠遗传。
所以很多家长放任了孩子自由发挥,忽略了后天的教育。
高智商的孩子真的靠遗传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刘易斯·推孟在19世纪20年代进行了一场实验,实验内容是随机选择了名同龄孩子做长期跟踪调查。
最终发现这些孩子们的智商一直在稳步的增长,而他们的家庭各不相同,遗传的影响其实非常低。
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
图片来源网络”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丁教授全名丁延庆,他6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北京大学副教授;
他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两个人都是妥妥的高材生。
不过,给女儿辅导作业时,丁延庆总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有时甚至忍不住发火。
后来就各种“鸡娃”,但是她并不开心,决定放弃高压强制,希望孩子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有用之才。
那为什么网友会觉得“教授口中的“学渣”不是真学渣,普通人口中的学渣才是真学渣”?
因为这些父母替孩子放弃的只是孩子的弱项,从孩子强项着手。
年,有两对双胞胎,医院同时出生。
结果护士一不小心,把两对双胞胎搞混了,两个家庭各自抱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回家。
20多年后,两对双胞胎都长大了。
Caas家的William和Wilber,从小在农村家庭长大,长大后都做了屠夫,经营着一个小肉摊。
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从小在城市家庭长大,长大后都发展得很不错,一个成了工程师,一个成了会计师。
高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长大成了屠夫,而贫穷人家的孩子长大成了精英人士。
工程师Jorge,卖肉的William,会计师Carlos,卖肉的Wilber(从左到右)
可见,孩子是否成才,跟基因没有多大关系,跟后期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那么,为什么高知识分子家庭更能培养出人才?主要原因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开发孩子潜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在某个方面表现不好,比较弱势,只能说明大人引导的方向不对或者孩子不感兴趣。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那人家父母起码也是高知识分子!
事实是这样吗?
蒙特梭利教育认为:教育儿童需要的是一个适合的环境、一个平和谦虚的老师(不是博学多识)、一些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教育孩子上面,是否做到了平和谦虚?
有没有从孩子角度为孩子思考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愉快的学习范围?
玩具专挑难度大的买、花钱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尽快看到“回报”(比同龄人更优秀),忽略了孩子是从零开始的,应该需要的是一套从简单再到复杂的教具!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平和谦虚的老师,需要父母每天自我反省,今天有没有凶孩子、有没有对孩子表现出了敷衍和不耐烦、有没有对孩子讲一些令人丧气的话......?
如何给孩子挑选适合发展的教具?
孩子能够反复练习的
控制错误发生
进行各种运动
个人整洁
感官训练
基础锻炼
对于0-5岁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自律、自控,在寓教于乐过程中,学会自我照顾、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
myfirstbook三本针对孩子0-7岁初阶、进阶、升阶的早教启蒙布书,全球宝宝都喜欢。(启蒙版、衣饰框、星空版)
启蒙版本早教布书是根据宝宝的认知能力、站在宝宝角度而设计,是属于宝宝自己的书;myfirstbook布布龙布书设计灵感来源蒙特梭利教育教育理念,发展智力需要通过动手开发动脑来实现。
这些早教布书色彩明亮而富有吸引力,有激励孩子动手操作的搭扣、魔术贴多种触觉训练材质等等(可摘苹果的苹果树、带开门的衣柜、能系鞋带的鞋子......)专为小孩的小小手量身定做的小人国。
从锻炼前三指精细动作作为基础锻炼开始,再到个人整洁自律、感官培训、简单数字概念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