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0岁。在田间劳作时小腿被毒蛇咬伤,局部留下一对大而深的齿痕,伤口出血不止,周围皮肤迅速出现瘀斑、血疱。
1.应优先采取下列的急救措施是()
A.首先呼救
B.医院
C.早期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
D.伤口排毒
E.反复挤压伤口
答案:C
2.为减慢毒素吸收,伤肢应()
A.抬高
B.局部热敷
C.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D.局部按摩
E.制动并下垂
答案:E
3.为降解伤口内蛇毒,可用于伤口外周封闭的是()
A.淀粉酶
B.脂肪酶
C.地塞米松
D.胰蛋白酶
E.糜蛋白酶
答案:D
解析:1.毒蛇咬伤患者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蛇毒吸收和扩散。急救应立即在伤口的近心端10cm用止血带或布带环形结扎,以阻止静脉和淋巴回流,然后大量冷水冲洗伤口,自上而下向伤口挤压,以排出伤口内蛇毒,优先绑扎伤处近心端的肢体,故选C。解题关键:毒蛇咬伤患者现场急救措施为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大量冷水冲洗伤口→自上而下挤压伤口→排出伤口内蛇毒。
2.为减慢毒素吸收,应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以阻断静脉和淋巴回流,且应患肢制动并下垂,故选E。
3.胰蛋白酶有直接分解蛇毒的作用,可加入普鲁卡因中在伤口周围做局部浸润或在伤口上方做环状封闭,故本题选D。也可用地塞米松加入普鲁卡因中做环状封闭,有止痛、抗感染、消肿和减轻过敏的作用,但不可降解蛇毒。解题关键:胰蛋白酶有直接分解蛇毒的作用,可用于毒蛇咬伤伤口外周封闭。
患者男,20岁。因“突起高热3天”以“流行性乙型脑炎”收治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次/分,呼吸38次/分,节律不整,对光反射迟钝,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颈强直(+)。
4.该患者此时正处于病程的哪一期()
A.初期
B.极期
C.缓解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答案:B
5.此期患者可出现的三个最主要的凶险症状是()
A.高热、意识障碍、呼吸衰竭
B.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C.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D.高热、抽搐、循环衰竭
E.抽搐、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答案:C
6.在巡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肢体发紧,双眼凝视,首先考虑患者可能发生()
A.意识丧失
B.脑疝
C.惊厥
D.小脑损害
E.中枢性呼吸衰竭
答案:C
7.下列处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立即放置患者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B.松解衣服和领口
C.将包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磨牙之间
D.按住患者的上下肢,以免坠床和意外伤害
E.保持病室安静
答案:D
解析:1.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表现为:①持续高热,达40℃以上;②意识障碍;③惊厥:可有局部小抽搐、肢体阵挛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④呼吸衰竭,多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本患者正是符合呼吸衰竭的表现,并且患者对光反射迟钝,说明有意识障碍表现,判断患者应该处于极期。选B。
2.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型脑炎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其中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而惊厥可表现为局部小抽搐、肢体阵挛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故本题选C。
3.惊厥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之内,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结合此患者的症状选择C是正确的。故选C。
4.乙型脑炎惊厥的处理是保持病室安静,松解衣服和领口,立即放置患者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将包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磨牙之间。患者惊厥不会出现大发作,所以没有必要压迫患者肢体。故选D。
8.患者,男性,75岁。因腹外疝就诊,该患者易发生的疝是()
A.腹股沟直疝
B.切口疝
C.腹股沟斜疝
D.股疝
E.脐疝
答案:A
解析: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突出而形成的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
9.患者,男性,41岁。胆囊结石、胆管炎。患者尿液中含有胆红素,护士观察其尿液的颜色应该为()
A.淡黄色
B.红色
C.褐色
D.咖啡色
E.黄褐色
答案:E
解析:胆囊结石常诱发阻塞性胆管炎,故尿液可含有胆红素,尿色呈深黄色或黄褐色,振荡尿液可有黄色泡沫。
10.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直肠肛管疾病是()
A.肛裂
B.肛瘘
C.痔
D.肛管周围脓肿
E.直肠癌
答案:C
解析:直肠下端、肛管静脉丛为门静脉交通支,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回流受阻,静脉曲张形成痔。
转载本文旨在帮助更多的护士,如有侵权请联系
版医护类考试宝典已经更新,每年考试都有原题!历年考试通过率高达90%以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开始做题!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