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开家长会时,总能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无节制的学习,丢三落四,口齿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动弹不得,老人们心里,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这麽多事。
小孩子都会有这些问题,大的问题就好。有人要来反驳一句:这个孩子问题太多了,医院检查一下
必遭亲戚群起而攻之;如今国家实行双减政策,让孩子开心就好,不要给他们太大压力
这个场景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十分普遍的。
但是仍然想把这件事说清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丢三落四,说话不清…
这种情感障碍的表现,其实不是父母口中的“小问题”
80%的儿童存在感统失调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三、四岁时说话不清楚,五、七岁走路不稳,七、八岁不注意,这些感统失调的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自小就是这样过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事实是残酷的,根据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儿童感觉失调占儿童比例的25%,轻度障碍占50%。
而我国大陆的感统失调率较高,对感觉统合的认识较晚。
根据年的一项研究,中国儿童的感统失调率达到80%,其中30%为严重失调。
在年,数据可能达到90%!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在对情感失调的数据进行深扒后,很快就发现,“感觉失调”并非新鲜事。
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早在年就提出了“感觉失调”这个词。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完善,父母们出现“感统失调”的频率越来越高。
可见,感统失调一直都在孩子身边!
其实,感统失调,危害比想像中还要严重。
就拿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发展迟缓来说。
感觉失调会导致儿童说话不清,结巴,发音困难,甚至无法说话,听读障碍等。
并不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而是前庭和本体觉在作怪。
前庭觉控制大脑信息的筛选识别,让孩子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主体感觉控制身体感觉与神经组织的配合,使大脑皮层可以分别处理听觉、发音、词汇认知。
任何一种情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长久以来,更会导致孩子自卑,社交问题,学习困难。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孩子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也说明感统失调并不小。
感统失调根源于父母
若要深入探究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
除了先天因素(孕期压力、孕期吸烟、胎位不正、早产等)。
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作祟:“小孩身体娇贵,要小心!”
身为凝聚爱情结晶的孩子,父母自然担心外界潜在的风险会伤害孩子。
地上很脏?这是不能跑的
要摔?急忙抱起
想出去?所以必须给孩子买一辆童车
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下一次就别跟他们玩了
穿衣,系鞋带,吃东西,父母都包好了
……
过分保护,缺乏锻炼的感觉系统,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感统失调。
而且这些孩子要面对的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
由于感统失调可能伴随儿童一生,甚至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
感统失调长大怎么样
见此,仍有一些家长不以为然:“也没听说哪个大人有感统失调的毛病?长大成人自然是好事。
这个念头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是大人,还能像小时候那样撒娇呢?
我讨厌刷牙。
你别碰我的头发
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
不适合旅行,我协调性差
只担心这些想法还没有说出来,社会的毒打也会先一步落在身上!
真的,小孩子和大人可以一样吗?孩子们不需要挣钱来养家。
这样的错觉是我们会有孩子长大了,感统失调就会好的,根本原因是大人太“装”了。
害怕吗?不要到高的地方是不好的。
配合不好吗?所以不要参加游戏,比如转圈。
讨厌别人摸自己的头发?不用剪你的头发就好。
人活着,谁也没有几个臭毛病!
可见,大人并非没有感统失调,而是将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
或许我们仍然能够在这个孩子三岁之前把他藏起来保护起来。
可以说,孩子一旦进入了社会这一大群体,老师、同学、朋友都将是孩子自己要面对的困境,而那些是我们看不到的。
因此,当孩子出现感统失调的表现时,父母应该尽早干预。
由于感觉统合的过程是在大脑中进行的,而人类的大脑在12岁时就已经完全发育,而且通常不会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