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原因之一,最常见于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的妇。中医属于“乳痈”范畴,晋《肘后备急方》指出“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首次提出乳汁淤积引起乳痈,并采用蒲公英生捣外敷及煎汤内服的经验传流至今,产后体虚、免疫力低下、哺乳方式不当,个人卫生差是发病的常见因素。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哺乳的开始最为常见。
急性乳腺炎是怎么引起的?
1.乳汁的淤积: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原因有:①乳头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孕妇产前未能及时矫正乳头内线,婴儿吸乳时困难;②乳汁过多,排空不完全,产妇没有及时将乳房内多余乳汁排空。③乳管不通,乳管本身炎症,肿瘤及外在压迫,胸罩脱落的纤维亦可堵塞乳管。
2.细菌的侵入:乳头内陷时婴儿吸乳困难,易造成乳头周围的破损皲裂,是细菌沿淋巴管入侵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另外婴儿经常含乳头而睡,也可使婴儿口腔内炎症直接侵入蔓延至乳管,继而扩散至乳腺间质引起化脓性感染。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外因为乳头破损,风毒邪气入络,内因为厥阴之气不行或阳明经热熏蒸,肝郁胃热相互影响引起乳汁淤积,乳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蕴毒以致肉腐成脓。
急性乳腺炎的症状:
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主要是乳房的胀痛,局部皮温高、压痛,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有触痛。严重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出现较明显的硬结,触痛明显,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虚状。此时腋下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严重时可合并败血症。
急性乳腺炎分型:
1、乳汁淤积期:属于乳腺炎的早期,主要表现乳汁排出不畅,乳房胀痛,乳房局部皮温高,有压痛但无皮肤发红的改变,原因是因乳汁的淤滞,静脉和淋巴的回流不畅,此时可出现乳房局部边界不清的肿块。此阶段如能正确处理,则炎性表现可消散。
2、红肿热痛期:此时患者可见乳房皮肤发红,局部按压痛比较明显,病人多伴有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甚至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医院检查血象会有白细胞、中性细胞升高表现。但无明显的局部波动应指。禁止挤压乳房。
3、脓肿形成期:急性乳腺炎局限化,即形成急性乳房脓肿。此时肿块波动感,表浅的脓肿波动相对明显。脓肿可以向外破溃,也可以向内破溃穿入乳管,自乳头排出脓液。当脓肿破入乳房后至胸大肌前疏松组织中则形成乳房后脓肿。此期应禁止哺乳。
急性乳腺炎做哪些检查?
血常规:初期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随着炎症的发展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严重时可形成脓毒败血症。
彩超:炎症区乳房组织增厚,内部回声较正常低,分布欠均匀,当有脓肿形成时,可见数目不一、大小形态不等的无回声区,边缘欠清晰。脓液较稠时彩超下呈不均低回声区。
急性乳腺炎的治疗
早期治疗以通畅乳管,排出乳汁为主,临床治疗时中医中药内服外治有很好的优势和疗效,结合手法按摩疏通乳络,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不错,一般不影响哺乳,必要时可结合西药抗生素治疗,首选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
中成药可选蒲地蓝口服液、柴胡口服液、双黄连等;
主症:乳汁分泌不畅,乳房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红或微红,皮温不高或稍高,伴有形寒身热,胸闷不舒或烦躁易怒,纳食不佳,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通络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柴胡疏肝散加减
主症:肿块逐渐增大发硬,按压疼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红,触及患处温度增高,伴有发热口渴,头身酸痛,小便发黄,大便干结等。舌质红,薄黄少苔,脉滑数或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
主症:红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寒热渐退,肿消痛减,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块不消,疼痛不减,发热不退,则出现余毒不尽旁串他处形成传囊之便,可见疮口脓出淋漓不尽形成乳漏,收口缓慢。
治则:益气养血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透脓散
古代医学对本病认识
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妬)妒乳,“产后不自乳,蓄积乳汁做痈”,提出蒲公英外敷煎汤内服治疗方。?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因乳汁蓄积,与血相搏,蕴结生热,结聚而成乳痈。同时指出:诊其右手关上脉,沉则为阴,虚则病乳痈,乳痈久不瘥,因变为瘘。治疗提出“初觉便以手助捻去乳汁,并令旁人助嗍引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发乳”宜令及熟,候手按之,随手即起者,疮热也,须针之。提出,乳痈切开宜熟不宜生,过早切开可致肿痛不减,可发生传囊乳痈。
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产后吹奶者,因儿吃奶之次,儿忽自睡,呼气不通,乳不时泄,蓄积在内遂成肿硬。认为吹奶是因婴儿含乳而睡所致。说明了吹乳,妒乳,乳痈只是发病过程分轻重的不同时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指出乳房发病总是和肝胃二经相关,“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
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妇人因露风,邪气外客于乳内,始为吹乳,积久不消,以为奶痈,提出白丁香散治疗乳痈。
明·陈实功: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塞滞为脓,又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初起必烦渴呕吐,寒热交作,肿痛疼甚。提出使用鹿角散,以热木梳梳其乳房,下奶以猪蹄汤煎服中药。
明·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治初发乳内外吹乳,敷药用酵子一杓,以面五钱炒,擂烂酵子发面如蜂窝,提出发酵面粉外敷治疗乳痈。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吹乳者,所乳之子,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鼻风吹入乳孔,气逆乳凝,遂致结肿。指出因乳儿口腔炎或吸吮乳头破碎造成乳痈。
中医外治法:外敷金黄膏、芙蓉膏、玉露膏
仙人掌去皮刺捣烂如泥外敷
西黄丸或新癀片研细末凡士林调匀外敷
太乙膏外贴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此病的原则是及时应用足量抗生素,因本病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应首选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必要时可做药敏实验,需要提醒的是郁滞期不适宜应用抗生素,此期并非真正的炎症,抗生素属寒凉之品,寒性收引遏制气血造成凝滞难消,易形成慢性炎症硬块。
穿刺治疗:
有些肿块不消,彩超确认形成脓肿或积乳囊肿的可以给予穿刺治疗,穿刺最好是在表面炎症不明显的情况下进行。
切开引流: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应注意:引流切口选择要尽量减少乳管损伤,乳晕处弧形切口,乳腺部放射状切口,切口选在脓肿稍低的位置,术中钝性分离脓腔间隔,做到引流通畅,若脓腔较大可做对口引流或多切口不同部位引流。
如何预防急性乳腺炎?
1青春期女性不要束胸,以防乳腺组织和导管发育不良。避免哺乳期乳汁在乳腺管内输乳不畅发生乳腺炎。
2妊娠后期可常用温水擦洗乳头,既保持清洁又可使乳头上皮增厚,避免产后因婴儿吸吮而发生乳头皲裂。哺乳时纠正错误吸吮姿势,很多乳头皲裂和没有有效含住乳晕吸奶有关。
3乳头内陷者应提前开始矫正,经常挤捏提拉乳头尽量改善内陷。
4避免乳房外伤或挤压过重,如有乳头破医院就诊治疗。
5每次哺乳应让婴儿尽可能吸尽或使用吸奶器将乳汁排空,保持乳房松软,以防因乳汁存留淤积发生感染。
6保持婴儿口腔卫生,有口腔炎症应及时治疗,避免婴儿含乳而睡的不良习惯。
7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富含营养的食品,忌过度疲劳和辛辣、刺激、过于荤腥油腻之品。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忌恼怒忧伤。
9哺乳期间出现发烧、咽痛等感冒症状要及时治疗控制,因此时身体免疫功能低下也易造成乳腺炎的发生。
10尽量学会手法排乳不使用吸奶器,临床上见到很多因使用吸奶器不当造成乳晕部水肿出现乳腺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