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鞋带分类
鞋带特点
鞋带用途
鞋带优势
鞋带介绍
鞋带发展

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们,不妨多在弱关系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曲鹏

本期榜单推荐的新书里,有两本传记,一本是关于作家梭罗,另一本是关于导演大卫·林奇。散文集《瓦尔登湖》或者电影《双峰》《蓝丝绒》被人所熟知,它们的创作者也是在各自领域里独当一面的光鲜人物。带着好奇的目光,我们会在书里看到比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更多的东西。

《梦室:大卫·林奇传》

[美]大卫·林奇克里斯汀·麦肯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双峰》《穆赫兰道》《蓝丝绒》……大卫·林奇的电影总是得不到好莱坞和制片厂的认可,三次陪跑奥斯卡,而最终却仅仅收获“终身成就奖”。他经常苦苦挣扎在项目破产的边缘,但依然坚持用自己那种有些晦涩难懂的风格完成作品。

作为记者、评论家的克里斯汀·麦肯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就以林奇挚友的身份对他及家人朋友、合作伙伴等一百多人进行访问,每一个采访对象叙述之后便是林奇基于此作出的回应和佐证,以正片与花絮穿插的手法呈现出了其七十年来的个人生活和艺术生涯。

在美国电影学院的马厩中拍出第一部电影,为了筹集资金而送报纸,用捡来的木头盖工作室;从不匮乏的爱情,难以维系的婚姻,无暇顾及的孩子,坚持了四十多年的冥想……大卫·林奇首次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一路追寻非凡愿景的种种经历,以及在困境中与现实四目相对的煎熬与挣扎。

《梦室》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聚焦于林奇的视角,而是给了我们双重的视角,就好像是两个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的人物相互映射在一起。

李安在看完传记后如此评价:“林奇的电影鲜,人鲜,写起自传的方式也很鲜。”

《梭罗传》

[美]罗伯特·D.理查德森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这段经历已经成为了美国一道永久的知识景观。对于这位栖身于湖畔的伟大作家,我们不能将其误读为消极避世的典型,正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真正的纽带,并使之成为自身社会生活的稳固支撑。

传记作家罗伯特·D.理查德森在著作《梭罗传》中,通过梳理梭罗的大量私人日记与创作手稿,勾勒出梭罗的思想历程及成长经历,他还考察了梭罗与爱默生、玛格丽特·富勒、沃尔特·惠特曼等人的友好往来与思想交流,以及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事件的关切与贡献,从而在19世纪的语境中对其一生的心灵轨迹进行综合审视。

此外,我们还可以读到梭罗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一些被《瓦尔登湖》的盛名所遮蔽的诗作,甚至可以从他的私人日志和摘录笔记中感受到梭罗独特的个人魅力。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梭罗发明了鞋带的系法——这一点应该极少有人知道。

曾在梭罗家乡康科德生活过的理查德森曾这样写道:“传记始于性情的神秘,在叙述中活着,目的却是超越它,达到‘复活’。”他认为,阅读并了解梭罗,是为了重新发现内心的野性与自由。

而梭罗说:“每个生命,就像每一阵风一样,都在‘记录着自我’。”

《现代性的追寻:论年以来的中国新诗》

张枣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今年适逢诗人张枣去世十周年,对于喜欢张枣的人来说,阅读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他的诗集《张枣的诗》,他的留德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近日由四川文艺出版社首次翻译出版。

1986年张枣赴德留学,获文哲博士学位。21世纪初回国,先后在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10年3月8日因患肺癌去世。他通晓英、德、法、俄等外语,他广泛采撷中西诗歌元素,诗艺自成一家风格。

在《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中,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对高度提炼的诗人(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作品的评析解读,精妙见解层出不穷,显示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看,这部专著多少会有些“偏颇”,但它的光芒恰恰在这种“偏颇”里。

《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已不再是稀缺资源,找工作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个人关系越发达,他就越可能找到工作,甚至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新经济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格兰诺维特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做的职业调查,发现了人际网络在劳动力流动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揭开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奥秘。

《找工作》是格兰诺维特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的修订版,也是他的成名作。尽管距离该书的英文第一版面世已经过去了45年,但是仍然被视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里程碑。

格兰诺维特根据交往时间的长短、感情的强烈程度、亲密行为的有无以及互惠行为的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他发现由家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在工作信息流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反倒是那些“弱关系”,比如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人能够提供更有用的求职线索。这是因为,强关系的组成者的相似度高,他们之间信息的重复性也高,通过强关系传播的信息更可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弱关系中的信息传播由于经过较长的社会距离,因此能够使信息流行起来。

在为该书中译本特别撰写的序言中,格兰诺维特相信他的研究与中国的情况也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yinjij.com/yfnz/1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