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语3月3日,河北石家庄,五年级12岁男孩因上网课不认真,早晨时被家长训斥,紧接着,孩子便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父母抱着孩子捶胸痛哭……近几年这样悲惨的事件时有报道。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网络频有孩子和父母一言不合就跳楼,难道真的现在的孩子都是一颗玻璃心,经不得一点打击了吗?父母们也感到很委屈,我们省吃俭用,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受教育的条件,有错吗?孩子不珍惜,反而被认为是负担、叛逆、反抗,为什么呢?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个抑郁的孩子,父母说,孩子现在上初中,已经休学半年了,每天在家玩手机,每天赖在床上,不刷牙,不洗漱,饭也不好好吃。孩子从小很乖,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以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好不容易托关系进了一所很好地学校,但是孩子刚去念了3个月就死活再也不去了,父母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不管用。孩子每天窝在家里不出门,也不说话,有时还有自残现象发生,医院诊断得了抑郁症。1.“为你好”,有时不是爱,反而是伤害。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世界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但是大多数父母却意识不到,每天沉浸在自己编织好的子女成才蓝图里,以为这就是对子女最好的安排,岂不知孩子未必领情。就像前面提到的案例,父母不经孩子同意,强逼着孩子进入所谓的好学校,来这里上学的孩子非富即贵,而这个孩子的父母很普通的打工者。为了孩子将来能有出息,父母倾尽所有积蓄,供孩子念书,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改变命运,这样父母脸上也有光。因为离开了孩子原先熟悉的同学和老师,他和新学校的同学出身环境,想法完全格格不入,同学们也都觉得他穷酸,看不起他,经常捉弄他,也不敢和老师父母说,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但是父母不理解他,总觉得他不争气。让父母伤心失望了,孩子很自责,痛苦,但是又不知怎么适应学校的环境,解决面临的问题,只好退学窝在家里,最终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内化为强烈的自我攻击,最终得了抑郁症。孩子学习好坏,选择学校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师生,同学相处氛围也同样重要,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也需要交际,心情愉快才能专心学习。如果进入一个完全格格不入的环境,孩子就被孤立了,身心受损,怎么有心思学习呢?所以选择就读的学校这样的大事,明智的父母会和孩子商议,征求孩子的意见,有困难大家一起面对解决。2.“叛逆”,其实是孩子正常成长的体现记得小时候看动物世界,很清晰记得这样的画面,小鹰逐渐羽翼丰满以后,鹰妈妈会慢慢教会小鹰飞翔,开始在地面滑翔,逐渐增高起飞点,直到有一天,小鹰可以从很高的悬崖滑翔而下,逐渐消失在天际中,小鹰也永远离开抚育它的父母独自去生活。不禁让人感慨动物世界里,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因为小鹰的离去将是和父母们永久的分离,不过这是动物世界生存繁衍的本能罢了。这种本能人类同样也具备,只是人类有更复杂的思想,虽然意识层面父母们知道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但是潜意识层面,有些父母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难免会不自觉的做一些阻碍孩子独立成长的事情,比如生活上过分呵护,以证明,孩子还需要自己,离不开自己的照顾,以彰显自己的存在。孩子一旦表现出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想法,认为是孩子在反抗自己,是叛逆。其实只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逐渐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希望在父母那里得到认可,以证明自己在长大,如果父母看不到这一点,孩子成长的羽翼就会被束缚,感到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几乎天下所有的付出,是为聚合在一起,可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和父母的分离。有的父母之所以不愿意放手,是潜意识里不希望孩子长大,害怕其离开自己。3.孩子独立意识被束缚,被逼以生命前途相要挟。很多父母想当然觉得,孩子是我生的,没长大之前,就得听我的,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尽的责任,其实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我还接待过一个孩子,父母因为他马上中考,成绩一再下滑,紧急来访。父母希望我能帮他们找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能很好的应对中考,考上他们期望的重点中学。经过交谈我发现,孩子成绩越来越不好,并不是孩子没学好,而是他故意为之,孩子说,为了能考上重点中学,父母几乎剥夺了他所有的放松和娱乐,不准和伙伴们出去玩耍,不准看电视,不准打游戏,不准……把自己当成学习的机器,但是讲理又说不清,父母根本不理会。孩子每天感到很压抑,郁闷,快疯掉了,毕竟是青春期的孩子,当自己的想法被无视,就通过反叛对抗的做法来表达,你们不是就只在乎我的学习吗?那我就用事实证明你们是错的,这样做,不仅不能提升成绩,相反越来越坏。最后通过咨询,父母认识到自己的控制和干涉,能够民主地和孩子协商怎么进行学习和放松的时间安排,孩子最终也考上理想的学校。近几年青少年出现心理的比例居高不下,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年至年进行心理咨询的人调查显示,居首位的人群是学生,占29.18%,而且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会那么高呢?这个和家长们简单粗暴、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孩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良好人格素质的缓慢渗透。现在无论是社会教育风气还是父母们都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了素质人格教育,这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孩子是一个有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七情六欲,不是学习的机器,高分低能就是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导致的恶果。而且一个人能力的考量,学习只是一个维度,还有思维模式,沟通技巧,为人处世等能力的培养,及真诚、乐观、豁达、坚韧、共情、合作等优良人格素质地塑造,都不可或缺。然而良好的人格素质的渗透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终生的学习和渗透.学习剔鱼刺,系鞋带,这样的小事重要不重要呢?在生命初期,生活对孩子似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气与自信,不是恐惧与畏缩。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对此发生影响的事都是重要无比的,对孩子良好人格特质的渗透都息息相关。没有人先天就是合格的父母,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学习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首先对父母的人格素质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就是具备什么特质的父母就会培养出什么特质的孩子,单纯的理论说教是没有用的。作者简介萨语(原名陈丽莉):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矛盾,孩子厌学,青春期逆反,抑郁,焦虑、强迫等咨询。“学会爱,轻松爱”家庭关系专业训练体系创立者。有任何心理困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