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长10-14cm。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直肠骶曲是直肠上段沿着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个突向后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是直肠末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突向前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3-5cm。在冠状面上也有3个突向侧方的弯曲,但不恒定,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当临床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部位,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Houston瓣),由黏膜及环行肌构成,具有阻挡粪便下移的作用。最上方的直肠横襞接近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11cm,偶见该襞环绕肠腔一周,致使肠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窄;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通常位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的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7cm,相当于直肠前壁腹膜返折的水平,因此,在乙状结肠镜检查中,确定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中间的直肠横襞为标志。最下方的直肠横襞位置不恒定,一般多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5cm。当直肠充盈时,此皱襞常消失。了解上述三条直肠横襞的位置,对临床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具有一定的意义。
肛管IHOPEYOULIKEIT肛管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界为肛门,长约4cm。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儿童时期更清楚,成年人则不明显,内有血管和纵行肌。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此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窦深3-5mm,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感染后易致肛窦炎,严重者可形成肛门周围脓肿或肛瘘等。通常将各肛柱上端的连线称肛直肠线,即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
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肛梳或称痔环,表面光滑,因其深层有静脉丛,故呈浅蓝色。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行线称白线,该线位于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门内括约肌下缘之间的水平,故活体肛诊时可触知此处为一环行浅沟,即括约肌间沟。肛门是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肛门周围皮肤富有色素,呈暗褐色,并有汗腺(肛周腺)和丰富的皮脂腺。肛梳部的皮下组织和肛柱部的黏膜下层内含有丰富的静脉丛,有时可因某种病理原因而形成静脉曲张,向肛管腔内突起形成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的为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上、下的为混合痔。由于神经分布的不同,所以内痔不疼,而外痔常感疼痛。
肛管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等。肛门内括约肌是由肠壁环行肌增厚形成的平滑肌管,环绕肛管上3/4段,从肛管直肠交界向下延伸到白线,故白线是肛门内括约肌下界的标志。肛门内括约肌有协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的作用。直肠壁的纵行肌与肛提肌一起形成纤维性隔,分隔肛门内、外括约肌,向下分散止于皮肤。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位于肛管平滑肌层之外,围绕整个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受意识支配,有较强的控制排便功能。肛门外括约肌按其纤维所在部位,可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皮下部位于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浅部的下方,为围绕肛管下端的环行肌束,在肛门口附近和白线下方位于皮肤深层,如此部纤维被切断,不会产生大便失禁。浅部位于皮下部上方,为环绕内括约肌下部的椭圆形肌束,前后分别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和尾骨尖。这是外括约肌附着于骨的唯一部分。深部位于浅部上方,为环绕内括约肌上部的较厚环形肌束。浅部和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行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此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若手术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人体解剖团
新鲜尸体解剖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