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76岁。突发双下肢无力伴颈背部疼痛伴大小便费力5h。体检: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病理征(±),颈抵抗,T12以下痛觉减退。无血液病及使用抗凝药物病史。MRI:矢状位T1WI(图1A)颈胸椎椎管背侧纵形条状等信号影,局部蛛网膜下隙变窄(箭)。矢状位T2WI(图1B),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为主(长箭),混杂少许低信号(短箭)。轴位T2WI(图1C)显示病变位于椎管右后方(箭)。2d后行MRI检查:矢状位T1WI(图1D),腰椎椎管背侧纵行不均匀条状影(箭)。矢状位与轴位T2WI(图1E、F),病变以低信号为主(箭)。另见颈、腰椎椎体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初步诊断:椎管内硬膜外病变,考虑自发性血肿。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本例为急性起病,逐渐加重,无发热,信号特点符合急性期出血,因此首先考虑血肿,需进一步增强扫描除外炎性病变。鉴别诊断包括如下内容。
1.硬膜下血肿病变内部无Troland膜分隔,无梭形外观。
2.硬膜外脓肿(图2)有感染症状,硬膜增厚,可伴椎间盘及椎体病变。
3.淋巴瘤(图3)T2WI上并非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4.椎管内脂肪增多症(图4)各序列信号与皮下脂肪信号一致。
5.硬膜外转移瘤(图5)有原发瘤病史,邻近骨质破坏。
图2A
图2B
图3
图4
图5A
图5B
图2硬膜外脓肿(合并化脓性脊椎炎)A.矢状位T2WI,C5-C6椎体及相应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增高,局部椎管内腹侧(细箭)及椎前局限性高信号影(粗箭),颈椎前方软组织增厚;B.增强扫描,硬膜外脓肿及咽后壁脓肿壁强化(细箭与粗箭)、脓腔未见增强,另见脊膜与颅后窝脑膜弥漫性强化
图3B细胞淋巴瘤矢状位增强T1WI,T5中度楔形变(箭)及明显强化,T4-T5椎体后方条状强化,相应棘突上下软组织明显强化,脊髓受压
图4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矢状位T1WI,胸段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厚(8mm)(箭),局部蛛网膜下隙受压变窄
图5肺癌腰椎转移冠状位(A)及轴位T1WI(B),L1-L2右侧硬膜外等信号肿块(箭),局部椎弓根及横突信号异常,蛛网膜下隙受压变窄
本例为自发性硬膜外血肿。自发性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epiduralhematoma),因血液系统异常或原因不明的椎管内硬脊膜外出血。
本病是一种少见,但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椎管内急性病变,发生率约0.1/10万。男性较多,好发年龄为40—50岁。出血来源于硬膜外静脉丛,病因可为凝血障碍或抗凝治疗后,但约50%患者并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椎间盘突出,可有重度神经根痛及神经功能障碍。
1.MRI特点形态学:椎管内硬膜外梭形或水滴状,脊髓受压,可能伴异常信号,邻近蛛网膜下隙受压变窄,血肿邻近硬膜外脂肪。以椎管内背侧多见,其次为腹侧。若见Troland膜,则显示“门帘征”。T1WI:急性期为等信号,亚急性期中央呈低信号、周边为高信号,慢性期周边含铁血管黄素所致的低信号环。T2WI:急性期为低或高信号,亚急性期为高信号,慢性期有明显低信号环。增强扫描:邻近硬膜可见强化,有时还可见间隔强化。
2.CT特点硬膜外等至稍高与肌肉密度影,硬膜囊受压移位(图6)。
图6A
图6B
图6C
图6血友病致硬膜外血肿A.轴位CT平扫,骶椎椎管内硬膜囊右后方局限性高密度影(箭);B、C.矢状位与冠状位曲面重组图,骶管内高密度影(细箭),硬膜囊(粗箭)受压
总之,本病一般急性起病,MRI为首选影像学检查,及时准确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防止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以矢状位及轴位T1WI和T2WI为主,必要时加梯度回波序列。CT对硬膜外血肿的显示不如MRI,但多层螺旋扫描加多方位重组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