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痛
虚痛:喜按,按则痛减。
实痛:拒按,按则痛拒。
寒痛:皮色不变,酸痛而不热,遇冷痛增,得热则减。
热痛:皮色红赤,灼热疼痛,遇热痛增,遇冷则缓。
风痛:痛无定处,走注迅速,遇风而作。
气痛:游走不定,攻痛无常,每因情志抑郁而作。
瘀血痛:皮色暗褐或青紫,痛有定处,持续性隐隐胀痛或刺痛。
阵发痛:忽痛忽止,发作无常,痛时剧烈,止如常人,或钻顶样痛,或阵发性加剧,多见于胆道、胃肠道疾病。一般气痛、虫痛多如此。
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一般阳证化脓以前多如此。痛势缓和,不红不热,持续较久,一般阴证起病多如此。
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表;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如附骨疽、流痰、流注、内痈之属;但痛而不肿者,是经络闪伤之病,或是风湿痹证;但肿而不痛者,上为风邪,下为湿邪或为赘瘤、气瘿之类;痛发数处,同时并起,或先后相继,乃时邪流注所致;坚块日久,初小焮发,而忽然膨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证急骤发作;肿势散漫,痛反不甚,毒已旁流,由夷入险,为疔疮走黄、疽证内陷的征象。
总之,疼痛在外科病中是很重要的症状,它既是气血凝滞不通的病理结果,又是正气抗邪的反应;既是疾病的信号,又是帮助医者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外科病以知痛为顺,多为易治之证;如病长日久,而不知疼痛或麻木不痛,多为重证阴证。对痛的鉴别,不仅要通过问诊,还要运用望诊、触诊,反复探求,去假存真,要将痛的性质、部位辨别清楚,才能准确辨证。急腹症在确诊之前,禁用止痛剂,以免延误病情。
辨痒
风盛作痒:痒无定处,遍体作痒,时作时休,局部有抓痕,无明显渗液,不致化腐。
湿盛作痒: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或有传染,越腐越痒。
热盛作痒:局部斑疹,焮红灼热而作痒,或痒痛并作,轻者发于暴露部位,重者遍布全身,甚者滋水淋漓,糜烂结痂。
虫淫作痒: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瘙痒剧烈,最易传染。
血虚作痒:皮肤干燥,脱屑作痒。
肿疡作痒:疔疮或痈疽初起,局部痒而不痛,这是毒邪炽盛,病情有发展的趋势,应当加以重视。
溃疡作痒:在溃疡将愈时,皮肉间感觉有如虫行,微微作痒,是气血流通、长肉生肌、将要敛口的征兆。
总之,痒的原因不外风燥与湿热,风燥伤血,湿热生虫。痒为皮肤病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症状,辨证要点需分清干湿。在疮疡中所见较少,但疔毒走黄、疽证内陷之前常有痒感,如能注意,则可防患于未然。
辨脓
有脓:疮疡上以手扪之软而热,按之应指者为有脓。
无脓:以手扪之坚硬不热,按之不应指者为无脓。若按之半软半硬,为正在化脓,脓未全成。若深部脓肿,不易以是否应指而辨识者,可用经消毒之注射器抽脓以确定之。
浅部脓:肿势高突,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便痛而应指。
深部脓:肿块散漫坚硬,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始痛而应指。
非脓:疮疡上以手按之实而痛甚者,非脓也,内必有血。若发肿部软而不痛,非疮疡也,乃瘿肿。
至于脏腑肠胃内痈之脓诊断更困难,古人以诊脉等法进行辨认,亦有经验。如胃痈、肠痈其脉洪数者,脓已成;脉沉紧,脓虽未成,已有瘀血;肺痈,吐脓而止者,可自愈;肠痈,大便下脓血者,可自愈。以上诸法验证于临床,屡试屡验,实属赵尚华教授经验之谈,可供参考。
文源:《赵尚华—中医外科临证医案集》
编校:赵更侯跃峰
监制:韩愈肖晓琳张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