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治疗法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另一种体现。《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治疗机理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外治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粘膜,使之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也是外科所独具的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运用同内治法一样,除了要进行辨证施治外,还要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过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是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进展变化所需,把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
1.膏药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目前通过剂型改革,有些已制成胶布型膏药。膏药总的作用是因其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毒邪感染。膏药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异,所以在应用时就有各种不同的适应证。如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去腐。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阳和解凝膏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体运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焮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溃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淹及疮口,浸淫皮肤,而引起湿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或使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
2.油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目前,油膏的基质有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在应用上,其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的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故近代常用油膏来代替膏药。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用法由于油膏方剂的组成不同,疾病的性质和发病阶段各异,在具体运用时,根据病情辨证选药。如肿疡期: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尤其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为适宜。玉露膏性偏寒凉,对焮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者效果较佳;冲和膏有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的作用,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阴证。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红膏功能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焮红痒痛、渗液不多之症,亦可用于痄腮以及对各种油膏过敏者;消痔膏、黄连膏功能消痔退肿止痛,适用于内痔脱出、赘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3.箍围药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膏;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膏。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凝滞不化。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
4.草药
草药又称生药,是指采集的新鲜植物药,多为野生。其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较好,民间使用草药治疗外科疾病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之阳证,具有红肿热痛者;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均可应用。
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将鲜草药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一日调换1~2次;旱莲草、白茅花、丝瓜叶等,有止血之功,适用于浅表创伤之止血。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并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用时洗净,凡无渗液者可煎汤熏洗,有渗液者捣汁或煎汤冷却后作湿敷;泽漆捣烂后加食盐少许用纱布包后,涂擦白疕皮损处;羊蹄根用醋浸后取汁外搽治牛皮癣;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注意点用鲜草药外敷时,必须先洗净,再用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捣烂外敷,敷后应注意干湿度,干后可用冷开水时时湿润,以免患部干绷不舒。
5.掺药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掺药的种类很多,治疗外科疾患,应用范围很广,不论肿疡和溃疡等均可应用。其他如皮肤病、肛门病等也同样可以施用。由于疾病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不同,应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可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在纸捻上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涩止痒、清热解毒等目的。
掺药配制时,应研极细,研至无声为度。其植物类药品,宜另研过筛;矿物类药品,宜水飞;麝香、樟脑、冰片、朱砂粉、牛黄等香料贵重药品,宜另研后再与其他药物和匀,制成散剂方可应用,否则用于肿疡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起疼痛。有香料的药粉最好以瓷瓶贮藏,塞紧瓶盖,以免香气走散。近年来经过剂型的改革,将药粉与水溶液相混合制成洗剂,将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剂,便于患者应用。
1)消散药
将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的药粉,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贴于患处,可以直接发挥药力,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具有活血止痛、消肿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阳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有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之功,适用于一切阴证。
注意点若病变部肿势不局限者,选用箍围药较宜。
2)提脓去腐药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一切外疡在溃破之初,应选用提脓去腐药。若脓水不能外出,则攻蚀越深,腐肉不去则新肉难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疮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恶化而危及生命。因此,提脓去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用法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种类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称三仙丹,其配制的处方中只有水银、火硝和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的配制处方除上述三种药品外,尚有皂矾、朱砂、雄黄及铅等。升药又可依其炼制所得成品的颜色而分为“红升”和“黄升”两种。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用法等大同小异。升丹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药品,现代科学证明,升丹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其中汞化合物有毒,有杀菌消毒作用。药理研究证实,汞离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动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趋于死亡;硝酸汞是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与药物接触的病变组织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脱落,具有“去腐”作用。目前采用的是一种小升丹,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注意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更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如黑虎丹,可用于升丹的过敏者;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祛腐化痰,可用于溃疡属阴证者。
注意点升丹属有毒刺激药品,凡对升丹过敏者应禁用;对大面积疮面,应慎用,以防过多的吸收而发生汞中毒。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若病变在眼部、唇部附近者,宜慎用,以免强烈的腐蚀有损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陈久使用,可使药性缓和而减轻疼痛。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黑瓶贮藏,以免氧化变质。
3)腐蚀药与平胬药
腐蚀药又称追蚀药,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掺布患处,能使疮疡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平胬药具有平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回缩。
适应证凡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
用法由于腐蚀平胬成方的药物组成不同,药性作用有强弱,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其适应证而分别使用。如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用桑皮纸或丝棉纸做成裹药,插于疮口,使疮口开大,脓腐易出;如肿疡脓成不能穿溃,同时素体虚弱,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也可用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蚀枯落;另有以米糊作条,用于瘰疬,则能起攻溃拔核的作用;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以蚀去内痔,攻溃瘰疬;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注意点腐蚀药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蚀力较其他药物大,在应用时必须谨慎。尤其在头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必须加赋形药减低其药力,以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待腐蚀目的达到,即应改用其他提脓去腐或生肌收口药。不要长期、过量的使用以免引起汞中毒,对汞、砒过敏者,则应禁用。
4)祛腐生肌药
具有提脓祛腐,解毒活血,生肌收敛的作用,掺敷在创面上,能改善溃疡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脓腐液化脱落,促进新肉生长。
适应证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用法取药粉适量,直接掺布在创面上;或制成药捻,插入创口内。回阳玉龙散用于溃疡属阴证,腐肉难脱,肉芽暗红或腐肉已脱,肉芽灰白,新肉不长者,具有温阳活血去腐生肌之功;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用于溃疡阳证。月白珍珠散用于腐肉脱而未尽,新肉不生,久不收口者,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之功。拔毒生肌散用于腐肉未脱,常流毒水,疮口下陷,久不生肌者,有拔毒生肌之功;黄芪六一散、回阳生肌散用于溃疡虚证,脓水清稀,久不收口。前者补气和营生肌,擅治偏气虚;后者回阳生肌,擅治偏阳虚。
注意点去腐生肌药用于慢性溃疡比较适宜,使用时,应根据溃疡阴阳属性辨证选药。若全身情况较差,气血虚衰者,还应配合内治法内外同治,以促进溃疡愈合。
5)生肌收口药
具有解毒、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掺敷疮面能使疮口加速愈合。疮疡溃后,当脓水将尽,或腐脱新生时,若仅靠机体的修复能力来长肉收口则较为缓慢,因此,生肌收口也是处理溃疡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均可使用。
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注意点脓毒未清、腐肉未净时,若早用生肌收口药,则不仅无益,反增溃烂,延缓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内攻之变;若已成漏管之证,即使用之,勉强收口,仍可复溃,此时需配以手术治疗,方能达到治愈目的;若溃疡肉色灰淡而少红活,新肉生长缓慢,则宜配合内服药补养和食物营养,内外兼施,以助新生;若臁疮日久难敛,则宜配以绑腿缠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6)止血药
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掺敷于出血之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创口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可以使用。
用法桃花散适用于溃疡出血;如圣金刀散,适用于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对于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使用。其他如三七粉,调成糊状涂敷患部,也有止血作用。
注意点若大出血时,必须配合手术与内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止而引起晕厥之变。
7)清热收涩药
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掺扑于皮肤病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损处,达到消肿、干燥、止痒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用法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痒的作用较强,故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收涩生肌作用较好,故用于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之时,可直接干扑于皮损处,或先涂上一层油剂后再扑三石散,外加包扎。
注意点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烂、渗液较多的皮损处,用后反使渗液不能流出,容易导致自身过敏性皮炎;亦不宜用于毛发生长的部位,因药粉不能直接掺扑于皮损处,同时粉末与毛发易粘结成团。
8)酊剂
酊剂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最后倾取其药液,即为酊剂。
适应证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用法红灵酒有活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有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等;白屑风酊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面游风。
注意点一般酊剂有刺激性,所以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均应禁用。酊剂应盛于遮光密闭容器中,充装宜满,并在阴凉处保存。
9)洗剂
洗剂是按照组方原则,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因加入的粉剂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悬状,用时须加以振荡,故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
适应证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齄皶鼻和粉刺等。
用法三黄洗剂有清热止痒之功,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皮损为潮红、肿胀、丘疹等;颠倒散洗剂有清热散瘀之功,用于酒渣鼻、粉刺。上述方剂中常可加入1%~2%薄荷脑或樟脑,增强止痒之功。在应用洗剂时应充分振荡,使药液和匀,以毛笔或棉花签蘸之涂于皮损处,每日3~5次。
注意点凡皮损处糜烂渗液较多,或脓液结痂,或深在性皮肤病,均应禁用。在配制洗剂时,其中药物粉末应先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二、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是应用各种器械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手术器械必须严格消毒,正确使用麻醉方法,保证无菌操作,并注意防止出血和刀晕等情况的发生。
1.切开法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这里所讲的切开法仅指脓疡的切开。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运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血脉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选择有利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并可致脓毒走窜。
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切开原则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者,或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切;如脓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以得脓为度。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脓腔以外,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引流不畅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时间。
操作方法
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3处,这样能使进刀有力准确,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分准备,以防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2.火针烙法
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烫烙病变部位,以达到消散、排脓、止血,去除赘生物等目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有平头、尖头、带刃等粗、细不同的多种铁针。用于消散的,多选用尖头铁针,用于引流可选用平头或带刃铁针。
适应证甲下瘀血,四肢深部脓疡、疖、痈、赘疣、息肉以及创伤出血等。
用法外伤引起的指甲下瘀血,可施“开窗术”治疗。选用平头粗细适当的铁针,烧红后点穿指甲,迅速放出瘀血,患指疼痛即刻缓解,一般不会引起指甲与甲床分离;四肢深部脓疡,可用平头或带刃粗针,灼红后刺入脓疡中心部位。出针时,针具向下斜拖,使疮口开大。一烙不透,可以多烙,烙后应放入药线引流;疖、痈脓疡表浅者,平头粗针烙后,针具直出或斜出,脓汁自流,亦可轻轻挤出脓汁,不必放入药线;赘疣、息肉患者,切除病灶后,用烙法可烫治病根;创伤出血患者平头粗细适中的铁针,烧红后灼之,即刻止血。
注意点治疗时应避开患者的视线,以免引起患者精神紧张,发生晕厥;烙时,火针应避开大血管及神经,不能盲目刺入,伤及正常组织;手、足筋骨关节处,用之恐焦筋灼骨,造成残废;胸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深烙,否则易伤及内膜;头为诸阳之会,皮肉较薄,亦当禁用;血瘤、岩肿等病禁用烙法;年老体弱,大病之后、孕妇等不宜用火针。
3.砭镰法
砭镰法俗称飞针。现多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皮肤或粘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毒泄热,扶正祛邪的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疮肿痛等。
用法治疗时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患处或特选部位的皮肤、粘膜,令微微出血。刺毕,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红丝疔患者用挑刺手法,于红丝尽头刺之,令微出血,继而沿红丝走向寸寸挑断;下肢丹毒,疖、痈初起,可用围刺手法,用三棱针围绕病灶周围点刺出血;外伤瘀血肿痛,用三棱针围刺后,可配合火罐,拔出瘀血,注意观察罐内出血量,不超过10ml,不需提前起罐;痔疮肿痛患者,用刺络手法,循经取穴,多在龈交处有米粒大小结节,用三棱针刺之出血,可减轻肿痛。
注意点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击刺时,宜轻、准、浅、快,出血量不宜过多,应避开神经和大血管,刺后可再敷药包扎。头、面、颈部不宜施用砭镰法,阴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4.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搔痒、颈部多发性疖肿等。
用法常用的方法有选点挑治,区域挑治和截根疗法三种。①选点挑治:在背部上起第七颈椎,下至第五腰椎,旁及两侧腋后线范围内,寻找疾病反应点。反应点多为棕色、灰白色、暗灰色等,按之不褪色小米粒大小的丘疹。此法适用于颈部多发性疖肿。②区域挑治:在腰椎两侧旁开1-1.5寸的纵线上任选一点挑治,尤其在第三腰椎到第二腰椎之间旁开1-1.5寸的纵线上,挑治效果更好。本法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搔痒等。③截根疗法:取大椎下四横指处,在此处上下左右1cm范围内寻找反应点或敏感点。治疗时,让病人反坐在靠椅上,两手扶于靠背架,暴露背部。体弱患者可采用俯卧位,防止虚脱。挑治前局部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皮下至浅筋膜层,挑断黄白色纤维数根,挑毕,以消毒纱布敷盖。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行挑治,部位可以另选。
注意点注意无菌操作,挑治后一般3-5天内禁止洗澡,防止感染,挑治后当日应注意休息,不吃刺激食物。对孕妇,有严重心脏病,出血性疾病及身体过度虚弱者禁用本法。
5.挂线法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其机理是利用挂线的紧箍作用,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最终达到切开的目的。挂线又能起到引流作用,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液随挂线引流排出,从而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发生感染。
适应证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用法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入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如没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顶穿,引出银丝),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退回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断开时,用以另引橡皮筋线作更换之用),再在橡皮筋线下先垫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保留的丝线。
上面介绍的是橡皮筋线挂线法,如采用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则在挂线以后,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紧一次。橡皮筋线因有弹性,一般一次扎紧后即可自动收紧切开,所以目前多采用橡皮筋线挂线法。
注意点如果瘘管管道较长,发现挂线松弛时,必须将线收紧;在探查管道时,要轻巧、细致,避免形成假道。
6.结扎法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远端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对较大脉络断裂而引起活动性出血,亦可利用本法结扎血管,制止出血。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用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或“回”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如截除脱疽坏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预先用丝线缠绕十余圈,渐渐紧扎;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结扎所使用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粗的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注意点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三、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拨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和激光疗法等。
1.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说明疮疡已损骨无疑。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常用的有外粘药物法和内裹药物法。
外粘药物法分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芨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脓去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cm左右,粗约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易使脓液流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导管另一种用法: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不易畅流,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拨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胶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铜制导管。
注意点导管的放置应放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扩创引流
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大多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
适应证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
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并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染毒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
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2.垫棉法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
用法袋脓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加压固定;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满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至于腋部、腘窝部的疮疡,最易形成袋脓或形成空腔,影响疮口愈合或虽愈合而易复溃,故应早日使用垫棉法。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不同部位,在垫棉后采用不同的绷带予以加压固定,如项部用四头带,腹壁多用多头带,会阴部用丁字带,腋部、腘窝部用三角巾包扎,小范围的用宽橡皮膏加压固定。
注意点①在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时不可应用,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②所用棉垫必须比脓腔或窦道稍大。③用于粘合皮肉,一般5-7天更换一次,用于袋脓,可2-3天更换一次。④应用本法,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时,则宜采取扩创引流手术。⑤应用本法期间,若出现发热,局部疼痛加重者,则应立即终止使用,采取相应的措施。
3.药筒拔法
药筒拔法是采用一定的药物与竹筒若干个同煎,乘热迅速扣于疮上,借助药筒吸取脓液毒水,具有宣通气血、拔毒泄热的作用,从而达到脓毒自出、毒尽疮愈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或脓疡已溃,疮口狭小,脓稠难出,有袋脓者;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蔓延,毒水不出者;或反复发作的流火等。
用法先用鲜菖蒲、羌活、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15g,连须葱60g,以清水10碗煎数十滚备用;次用鲜嫩竹数段,每段长约10cm,径口约4cm,一头留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0.3cm,靠节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煮数十滚(药筒浮起用物压住),如疮口小可用拔火罐筒。将药水锅放在病床前,取筒倒去药水,乘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待片刻药筒已凉(约5~10分钟),拔去杉木塞,其筒自落。视其需要和病体强弱,每天可拔1~2筒或3~5筒。如其坚肿不消,或肿势继续扩散,脓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以再次吸拔,如此连用数天。如应用于丹毒,患部消毒后,先用砭镰法放血,再用药筒拔吸,待拔吸处血液自然凝固后,用纱布包扎,常应用于复发性丹毒已形成橡皮腿者。目前因操作不便,多以拔火罐方法代替。
注意点必须验其筒内拔出的脓血,若红黄稠厚者预后较好;纯是败浆稀水,气秽黑绿者预后较差。此外,操作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
4.针灸法
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蓄毒。如此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
适应证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
用法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离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明灸,单纯用艾绒作艾炷置皮肤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容易引起皮肤发生水疱,所以比较少用;一种是隔灸,捣药成饼,或切药成片(如豆鼓、附子等作饼,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疮上灸之。此外,还有用艾绒配伍其他药物,做成药条,隔纸燃灸,称为雷火神针灸。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毒邪壅滞之证,取其辛香之气,行气散邪;附子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痛之证,取其香窜经络,祛风除湿。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须视疮形的大小及疮口的深浅而定,总之务必使药力达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觉痛为止。
注意点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济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入里;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更增疼痛。此外,在针灸的同时,根据病情应与内治、外治等法共同施治。
5.熏法
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
适应证肿疡、溃疡均可应用。
用法神灯照法功能活血消肿、解毒止痛,适用于痈疽轻证,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自溃,不腐者即腐;桑柴火烘法功能助阳通络、消肿散坚、化腐生肌、止痛,适用于疮疡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症;烟熏法功能杀虫止痒,适用于干燥而无渗液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注意点随时听取患者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不得引起皮肤灼伤。室内烟雾弥漫时,要适当流通空气。
6.熨法
熨法是把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使腠理疏通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目前常因药物的炒煮不便,而较少应用,但临床上单纯热敷还在普遍使用。
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痠痛;青盐适量,炒热布包熨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治腰肌劳损;又如取皮硝80g,置布袋中,覆于乳房部,再把热水袋置于布袋上待其溶化吸收,有消肿回乳之功,适用于乳痈初起或哺乳期的回乳。
注意点同熏法,一般阳证肿疡慎用。
7.热烘疗法
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鹅掌风、慢性湿疮、牛皮癣等皮肤干燥、瘙痒之症。
用法依据病情,选择相适应的药膏,如鹅掌风用疯油膏,慢性湿疮用青黛膏,牛皮癣用疯油膏等。操作时先将药膏涂于患部,须均匀极薄,然后用电吹风烘(或火烘)患部,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
注意点同熏法,但一切急性皮肤病禁用。
8.溻渍法
溻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溻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以及不同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溻渍法除了治疗疾病外,在用途上有了新的发展,如药浴美容,浸足保健防病等。
适应证阳证疮疡初起,溃后;半阴半阳证及阴证疮疡;美容、保健等。
用法常用方法有溻法和浸渍法。
溻法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①冷溻:待药液凉后湿敷患处,30分钟更换1次。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溃后脓水较多者。②热溻:药液煎成后,趁热湿敷患处,稍凉即换,适用于脓液较少的阳证溃疡,半阴半阳证和阴证疮疡。③罨敷:在冷或热溻的同时,外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包扎,可减缓药液挥发,延长药效。
浸渍法包括淋洗、冲洗、浸泡等。①淋洗:多用于溃疡脓水较多,发生在躯干部者。②冲洗:适用于腔隙间感染,如窦道、瘘管等。③浸泡:适用于疮疡生于手、足部及会阴部患者,亦可用于皮肤病全身性沐浴,以及药浴美容,浸足保健防病等。
用2%~10%黄柏溶液或二黄煎冷溻,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疡热毒炽盛,皮肤焮红或糜烂,或溃疡脓水较多,疮口难敛者;葱归溻肿汤热溻,有疏导腠理,调通血脉的作用,适用于痈疽初肿之时;苦参汤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可洗涤尖锐湿疣、白疕等;五倍子汤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煎汤坐浴,适用于内、外痔肿痛及脱肛等;鹅掌风浸泡方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的作用,加醋同煎,待温,每日浸泡1-2小时,连续7天,适用于鹅掌风;香樟木有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煎汤沐浴,适用于瘾疹;桑皮柏叶汤沐头,能润泽头发,增添光泽,治发鬓枯黄;鲜芦荟汁、鲜柠檬汁敷面,可润肌白面,美容除皱;热水浸浴全身或浸足可发汗排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保健防病。若配合按摩穴位,效果更佳。
注意点用溻法时,药液应新鲜,溻敷范围应稍大于疮面。热溻、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度之间。淋洗、冲洗时,用过的药液不可再用。局部浸泡一般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全身药浴可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冬季应保暖,夏季宜避风凉。
9.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是利用各种不同等级的低温作用于患病部位,使之冰寒凝集,气血阻滞,病变组织失去气血濡养而发生坏死脱落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核、痣、早期皮肤癌等。
用法目前最常用的致冷剂为液氮。液氮致冷温度低,可达-℃。应用时,根据病变组织的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操作方法。
棉签法将液氮从杜瓦瓶中导出,盛于小保温杯中,用棉签蘸液氮直接涂点患部,使患部皮肤变白为止。此法仅适用于小的浅表病变。
喷射冷冻法此法是借助液氮在治疗器中蒸发所产生的压力,迫使液氮从喷咀直接喷射于患部进行冷冻。可用于浅表而面积稍大,表面不平的病变。
冷冻头接触法亦称封式治疗。液氮经导管由内喷于冷冻头上,使之冷冻,然后将冷冻头放置于患部进行冷冻。此种方法,可持续较长时间,并可在治疗中施加压力,适用于部位较深的病变。
冷冻刀接触法此法是将冷冻刀浸入盛有液氮的广口保温瓶中预冷,1-3分钟后取出,即可治疗。冷冻刀接触法使组织降温速度比封式治疗要快,且在一般室温7-8分钟后,其低温仍保持在-60℃左右。本法适合于多种病变的治疗。
注意点冷冻疗法使用后,有疼痛、水肿、水疱、出血或瘾疹发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亦有患者可能出现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一般需经数月可自行消退。
10.激光疗法
受激幅射光称为激光。用各种不同的激光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称激光疗法。目前已有多种激光应用于治疗。如二氧化碳激光、氩离子激光、氦氖激光、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等。常用的有二氧化碳激光和氦氖激光。
二氧化碳激光幅射的波长为nm,输出功率由数瓦到数十瓦。组织对二氧化碳激光的吸收无选择性,二氧化碳激光在组织中的传播距离很短,仅约0.2mm,其能量几乎全部为靶组织吸收,对靶区以外相邻组织损伤亦很少,常用于病变组织的烧灼,聚焦后用于切割。
氦氖激光波长为.8nm的红光,其输出功率很小,最大达50mw,故在医疗上只用于低功率照射。此种激光对组织有较深的穿透性,能引起深部组织的扩张,血流加快。它虽然没有直接杀死细菌的作用,但可加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而对人体组织有消炎、止痛、收敛、止痒、消肿的作用,并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溃疡愈合。
适应证二氧化碳激光适用于瘤、赘疣、痔核、痣、部分皮肤良、恶性疾病等。氦氖激光适用于疮疡初起及僵块、溃疡久不愈合、皮肤瘙痒症、蛇串疮后遗症、油风等。
用法分弱激光治疗和中、强功率激光治疗。
弱激光治疗:二氧化碳激光原光束经散焦后照射到病灶部位,患者有热感,照射时间视激光功率而定,一般控制在十几分钟之间。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一般每穴5分钟,病变局部照射一般每次10分钟。
中、强功率激光治疗:常规消毒,以2%利多卡因做浸润麻醉,麻药应尽量注入病变基底部,若直接注入病灶,使病灶内水分增加,影响烧灼及汽化效果。再根据病情采用清扫法、切割法或凝固照射等。
清扫法:一般用于没有突出皮肤表面的病变,如痣等。从表层开始,逐层向深部扫描照射,将病变烧灼干净,见到健康组织为止。
切割法:用于突出皮肤表层的病变,如赘疣、痔核、瘤等。切割时,将镊子夹住并提起病变部位,切割之。然后适当调低功率清除残余病变组织。
凝固照射:以中功率激光照射病变组织,可使其变白、凝固、变性,从而破坏病变组织。
注意点创面浅而小的患者,治疗后没有明显渗出及红肿反应,可以不需处理,但要保持创面干净。创面较大,超过1cm2,或创面有渗液者,应使用无菌敷料包扎,并酌情用散焦二氧化碳激光或氦氖激光照射,可预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