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布性皮炎
由于粪便中产生氨细菌在湿尿布上分解尿而生氨,分解产物刺激婴儿幼嫩的皮肤而发生的皮炎。多发生在尿布外再包以橡胶或塑料薄膜等不透气的材料,因湿热不易散发,碱性物质透过皮肤表皮屏障,刺激皮肤,更促使本病发生。
临床表现:尿布覆盖区皮肤色红,尤其是肛周皮肤及会阴区,可往外蔓延至腹壁、大腿等处,皮肤也可因之粗糙脱屑,有时可见针头大小的细小脓疱或糜烂渗液。
治疗:勤换尿布,避免潮湿尿布长期接触皮肤,应用本色细棉或一次性无纺布做尿布,禁用橡胶、塑料布作尿垫。糜烂渗液区外用0.5%新霉素炉甘石搽剂,红斑脱屑区外用红霉素软膏,单纯粉扑等。
二、小儿肛裂
是肛管皮肤粘膜连接皮表面的撕裂,在婴儿期多见,又是婴儿血便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小儿肛裂发生是因大便干硬、过多的腹泻或肛腺体感染而致损伤的结果。婴儿损伤常为多发性,可发生在肛门任何一个部位,大儿童常多见在肛管的后侧,有时可在前侧,在两侧较少见。发生部位的差异是因年龄不同解剖的特点所致。在3岁以前,直肠的末端部分与肛门几乎是一条直线,干硬大便排出所引起的损伤可直接作用到肛门的所有部位。而在大儿童与成年人,骶尾凹面弯曲发育完善,肛周肌群把肛管上部向前移而形成直肠与肛管有一角度,大便大多直接作用于肛管的后缘,故肛裂也多发生在肛门后侧。
临床表现:在肛裂急性期,裂的边缘清洁、软、基底浅。当边缘逐变厚,病变加重,常在肛裂后端见到皮肤水肿呈隆起,常称为“哨兵痔”。此时排便时有剧烈疼痛,且排便时出血,甚至于滴血。因此肛裂往往导致便秘。
治疗:在这一年龄出现的肛裂几乎大部分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方法而获痊愈。
热水坐浴:患儿坐盆,尤其在排便后热水坐浴,每次5~10min,不但可使肛门部清洁且可使外括约肌放松,减少疼痛。也可将热水替换成中药汤剂。
肛门部保持干燥。
肛裂处可涂含有镇痛效果的药膏。
服用润肠通便药物。
排便前肛裂处滴入数滴橄榄油或矿物油保护创面。
创面也可用长效麻醉药注射。
在麻醉下,柔软地扩张外括约肌也有帮助。
治疗最好持续到肛裂创面痊愈后数周,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少数患儿如上述非手术治疗失败,肛裂呈慢性表现即创面不愈合、纤维化、裂口边缘病变逐渐加重则需手术切除。
三、小儿肛周脓肿
患儿因肛周脓肿而局部疼痛,尤其在排便时哭吵,可有发热、拒食甚则呕吐等表现。肛周皮肤红肿、硬结、明显触痛,脓肿形成表浅或因炎症脓肿增大靠近皮肤,有时检查波动明显,往往自行溃破,有脓液流出。如果多次反复发作则形成慢性瘘管。
治疗:早期可用热敷或坐浴并应用抗生素,保持排便通畅,有一部分可消退炎症,痊愈。脓肿形成则及早在麻醉下切开引流,切口需与肛门呈放射方向,引流通畅,换药或消毒温水坐浴,继续应用抗生素。瘘管形成治疗可见肛瘘处理。
四、小儿肛瘘
肛周脓肿后期的结果,肛门直肠与肛周皮肤表面之间一直异常的通道。
临床表现:患儿排便时有疼痛感,肛瘘区域红、肿热触痛;外观可见皮肤外瘘口,皮肤颜色较正常皮肤深暗,指诊常可扪及一条索状瘘管。
治疗:目前处理小儿经久不愈的肛瘘唯一可靠的方法仍是手术。如肛瘘切除术、肛瘘挂线术、断管改道切开挂线疗法等。
联系
肛肠科医办室:-
肛肠科门诊:-
联系